最终,呼延且当还是满带着对这次出使的不甘,无奈的踏上了返回草原的远途。</p>
谈判结果,与刘荣在最后一场会晤前,提前划定的底线基本一致;</p>
匈奴人,以一片万里冰封的土地作为代价,换未来两年内的和平。</p>
——准确地说,是匈奴人以鲜卑、乌恒两座山为中心的千里土地为代价,换得了刘荣‘不主动破坏和平’的承诺。</p>
但和过往几十年,汉匈双方之间达成的所有合约一样:这纸合约,几乎没有任何能够有效限制双方的效力,属于完完全全的君子协定。</p>
后世人常说:条约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用于撕毁。</p>
未来两年内,汉匈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随时撕毁条约。</p>
匈奴人可能会‘阳奉阴违’,表面上承诺割让东海千里之土,实际上却暗中作梗,百般阻止汉家对这片土地达成实际掌控。</p>
汉家也可能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嘴上答应匈奴人‘维护和平’的要求,实则却厉兵秣马,野望草原。</p>
只不过,双方在撕毁这纸条约之前,都会进行深思熟虑。</p>
只有撕毁条约所能带来的利益,大于遵守条约内容带来的好处时,一方才会选择撕毁条约。</p>
比如匈奴人,如果有哪一天觉得割让东海太亏,还不如打一仗来的划算;</p>
又或者是汉家哪一天,突然觉得东海不香了,还是河西或幕南更香一点……</p>
“君子协定,却是两个都不怎么‘君子’的国与国之间签订……”</p>
“呵;”</p>
“也不知那军臣老儿,究竟会如何应对?”</p>
送走呼延且当,目送身旁郎官将那封汉匈双方新鲜出炉的合约收起,郑重其事的送往皇家档案储存室:石渠阁,刘荣如是思考着。</p>
显而易见的是,未来两年时间,已经签订和平条约的汉匈双方,都不可能完全遵守这纸条约。</p>
匈奴人虽然可以凭借这纸条约暂时放下心,转而将精力短暂投入到西方,但军臣为首的匈奴单于庭,也会在幕南、河西——乃至于东海留下后手。</p>
幕南、河西自不必说,属于匈奴人绝对不愿被汉家占据的战略重点,必然会留下相当强度的防备力量。</p>
便是那东海,军臣也至少会派人告诉那片土地的‘主人’——鲜卑、乌恒二部:你们自由了;</p>
只要能阻止汉人抢走你们的土地,这片土地,就将世世代代属于你们之类。</p>
汉家也一样。</p>
虽然承诺‘不会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但小股兵力的试探性外扩,却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p>
若是刘荣不加以压制,甚至可能出现汉匈双方在河套周边地区发现轻微摩擦,转而迅速演变为遭遇战争的状况。</p>
对此,汉匈双方显然都心知肚明。</p>
只是在送走呼延且当之后,刘荣的注意力,却已经不在北方的草原上了……</p>
“呈上来吧。”</p>
一声低语,殿外顿时涌入一队郎官,将几口看上去就称重无比的木箱搬了上来。</p>
而后,便是一卷又一卷封有漆、印的竹简,被依序送上刘荣的案头。</p>
过去这些年——准确的说,是从先孝景皇帝三年,刘荣太子监国,到如今的刘荣新元二年;</p>
这五年的时间里,刘荣对于汉家内部治理的大体中心思想,其实还是维持文、景两代先帝时的核心:轻徭薄税、休养生息。</p>
只是稍有不同的是:比起两代先皇单纯‘节流’式积攒府库、积蓄力量,刘荣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开源’之上。</p>
——国家财政这个东西,无论是想要改善,还是加快继续速度,方法纵是千千万万,终归还是不过开源、节流这两个大类。</p>
过去几十年,赖文、景两代先帝竭尽所能的‘节流’,汉家得以在最大限度保障民生、减小底层压力的前提下,完成了极为庞大的府库积累。</p>
而在刘荣太子监国之后,以粮食官营为核心,以陶瓷器奢侈品为辅助的新型国家财政模式,无疑是加快了这一进程。</p>
在过去,汉家府库、储蓄之所以在稳步上升,主要还是文、景两代先帝省吃俭用,尽可能少花钱,将中央财政收入当中,属于少府内帑的口赋一项最大限度节省下来。</p>
这就好比一位老人省吃俭用,从每个月五千块的退休工资中攒下四千七、八百,十几二十年细水长流之下,居然也攒下了一笔高达百万的庞大储蓄!</p>
而刘荣当家做主,开始负责汉家的财政工作,则好比孙辈继承了祖父、父亲留下了上百万储蓄;</p>
但刘荣却没有墨守成规,继续从自己六千块的退休工资里,单纯的每个月攒下五千多。</p>
而是在学父、祖,从退休工资中攒钱的同时,又另外找了几份兼职。</p>
这几份兼职,一曰:粮食官营;</p>
二曰:陶器器。</p>
过去五年的时间里,凭借垄断关中粮食市场,即便是在将粮价压到粟三十多钱每石、麦五十多钱每石的超低价,少府内帑也还是得到了每石粮食至少一钱的利润。</p>
——关中民上千万口,近二百万户;</p>
按照每户三百石的年粮食产值,关中一年的粮食总产量,高达六万万石!</p>
就算考虑到冬天补种宿麦,让土地肥力消耗加剧,粮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也至少能有五万万石粟,外加二万万石以上的麦。</p>
每年七万万石粮食!</p>
按照每人每年二十四石的成年男子粮食消耗标准,关中一年的粮食产量,足以养活近三千万人!</p>
如今汉室天下,满共也才三千多、不到四千万的人口,单就是一个关中的粮产,都差不多能养活全天下大部分人了!</p>
事实上,早在百十年前,关中就已经是神州中原的粮仓了。</p>
八百里秦川,外加‘与世隔绝’,只以蜀道相通的巴蜀天府之地——这两个粮仓加在一起,便几乎能承担起整个华夏民族的日常口粮消耗。</p>
战国末期,也正是凭借这两个粮仓,秦国才能轻而易举的掌控他国命脉。</p>
掌控程度低一些的,如魏、赵,虽然不至于完全不敢和秦国作对,却也几乎是一旦和秦国开战,全国上下当即就要陷入粮食短缺,只能假他国之手‘曲线救国’,从秦国手里买粮食来吃。</p>
掌控程度高一点的,比如齐,更是成为了关东六国当中,唯一一个未战而降,直接跪地称臣的国家。</p>
甚至更早的时候,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鱼盐之利九匡诸侯的故事,也明确无误的告诉后世人:粮食安全问题,早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引起华夏统治阶级的注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