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风云录</p>
第九卷 滔天巨患</p>
第一章 国事艰难灾祸起</p>
第一节 财政危急</p>
崇祯元年(满清天聪元年),四月底,宁远城。</p>
刘云威一身短打头顶烈日,带着督师府的一班官员走在农田之中,只见入眼之处满是干裂的土地和枯黄的秧苗,无数农夫正在田间劳作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非常凝重,所有人的心中都十分清楚:今年的春耕怕是要黄了,今年又是一个大旱之年!</p>
跟在刘云威身后的陈子同和周天逸也是面色凝重,二人不时小声议论着什么,一边说着一边轻轻的叹着气,言语之间忧虑的意味十分浓重。</p>
这时,刘云威在一垄枯黄麦苗的旁边停下了脚步,抬起头看了看炎炎烈日,心中不禁暗暗咒骂了老天爷几句,然后说道:“陈知事,去年本督不是拨下了钱粮,命令屯守司在各地打井、挖渠、整修水利设施吗?为何今年各地屯田还是如此模样!”</p>
陈子同闻言急忙上前说道:“启禀督师,去年属下已经带人在蓟辽四镇整修水利了,共计打井三百三十余口,挖渠上百里,并且还疏通了不少原有的灌溉设施。但是,自打今年以来,咱们大明北方各地就降雨稀少,特别是山海关以外,更是滴雨未下啊!屯守司打好的水井大部分都已经干涸了,现在就连百姓的饮用水都已经保证不了了,哪里还有多余的水来浇地啊。”</p>
“蓟州镇和通州镇的情况如何?”</p>
陈子同叹了口气,说道:“比山海镇和辽东镇稍好一些,但是通州镇和蓟州镇的屯田今年也是铁定歉收了,产出的粮食能够两镇自用的,那就算是老天开眼了。”</p>
刘云威听完之后心中忧愁不已,一双剑眉已经皱成了一个川字,想了一会儿,说道:“马上以督师府的名义下令,各镇驻军出动帮助各地百姓进行抗旱。实在不行的话,只能靠人挑马驼从附近的河流、溪水中运水浇地了。”</p>
周天逸蹲在地上捧起了一捧土,只见已经半沙化的土壤顺着周天逸的双手漏了下来,随风飘散。</p>
“督师,如果旱情再这样持续下去的话,只怕是运水浇地都不可能了,那些河流、溪水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干涸的!”</p>
“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吧!”刘云威铁青着脸继续说道:“本督现在最担心的,其实还不是旱灾。本督接到了探查司的消息,朝廷竟然免除了江南各地的商税、矿税,同时在北方各省大力增税,将数额巨大的赋税全部压在了平民百姓身上,那些土里刨食的农民能有多少钱粮?今年国朝北方的旱情又如此严重,朝廷此举是在逼迫那些穷苦百姓揭竿而起啊!”</p>
周天逸和陈子同闻言都是骇然心惊,二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惊恐之色:这可是天下大乱的征兆啊!</p>
三日之后,山海关蓟辽督师府。</p>
刚刚从辽东镇返回蓟辽督师府的刘云威顾不上休息,在书房内审阅着督师府各司以及各镇总兵上报的关于钱粮收支文书。只看了一会儿,刘云威的心情便坠到了谷底,一股恶寒之气瞬间就冲到了头顶,将整个人都冻在了椅子上,半晌都没有回过神来。要说前几日屯田大旱对刘云威来说只是一个巨大的困难的话,那现在各镇的财政状况就是一记闷棍了!</p>
“截止到崇祯元年三月底,蓟辽督师府支付各处用度需白银八万九千余两,粮秣两千七百石,实收白银七万一千余两,实收粮秣九百石……”</p>
“截止到崇祯元年三月底,通州镇支付各处用度需白银三十八万六千余两,粮秣九万零七百石,实收白银二十七万九千余两,实收粮秣八万零三百石……”</p>
“截止到崇祯元年三月底,蓟州镇支付各处用度需白银三十九万四千余两,粮秣十万一千二百石,实收白银三十三万五千余两,实收粮秣九万零七百石……”</p>
“截止到崇祯元年三月底,山海镇支付各处用度需白银三十九万九千余两,粮秣十万三千三百石,实收白银三十万八千余两,实收粮秣八万九千石……”</p>
“截止到崇祯元年三月底,辽东镇支付各处用度需白银四十一万九千余两,粮秣十二万八千四百石,实收白银三十二万一千余两,实收粮秣七万石……”</p>
“这才刚到三月,整个蓟辽督师府就亏空了三十多万两银子,七、八万石粮秣,要是不想想办法的话,督师府可是支撑不到秋收的!”</p>
想到这里,刘云威便派人将马世明和袁明轩叫了过来,待二人赶来后,便开门见山的问道:“现在督师府的财政非常艰难,本督急需好的建议,以便开源节流。马知事,给本督想想办法,看看督师府应该如何快速提高市舶司的收入。袁知事,你看看咱们是不是能向朝廷那边要些支援;此外,派人联系郑芝龙,看看能不能多要一些钱粮支援。”</p>
马世明愁眉苦脸的说道:“督师,属下此前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但是现在确实没有好的办法啊!最挣钱的要数跑海了,但是跑海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大规模的增加收入不现实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