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一桥西头清真寺(2 / 2)

说起清真寺这地方,其它地方的人暂且不说,住在老城区这边的人肯定是知道的。</p>

&lt;div class=&quot;contentadv&quot;&gt; 很出名,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处所。</p>

(据说后来,里面除了一颗300多年树龄的大楸树,整個清真寺全部拆除重新修建了,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式的仿古建筑。)</p>

随便走进几户搬迁了的住户房子看了会儿,他发现里面有价值的东西不多,除了柴火、少量的家具,其它物品大多数都被别人捡走了。</p>

东西不多,他干脆不去那些已经搬迁了的人家里看了。</p>

简单转了转,就走到了清真寺的门口。</p>

这处地方,寺门是三层飞檐式的门楼,两端为双龙捧寿封火墙,正中上方的长方形青石上自上而下刻着“清真寺”三个大字。</p>

门壁两侧镶有壁花及阿拉伯文字屏。</p>

大门是开着的,没有规定不让人进去。</p>

既然门开了,他打算看看里面的情况。</p>

没有多犹豫,武元胜直接走了进去。</p>

进门后,能看见里面有几块石碑,上面有写着汉字的,也有写着回文的,还有两种文字刻在一块碑面上的。</p>

回族文字他肯定看不懂。</p>

简单看了下其中的一块石碑,是对这处清真寺历史的介绍,说的是:</p>

它是省四大古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朝。</p>

乾隆年间重新修建了,是当时的回民捐款筹资修建的。</p>

后来道光、同治年间又有修建,规模扩大。</p>

特殊年代受到一些破坏,八十年代又进行了重修。</p>

现在看见的清真寺,还是很沉旧的,有历史建筑那种古色古香的风格。</p>

不过他知道,随着拆迁的完全拆除,盖成了仿古建筑之后,就没有那种味道儿了。</p>

(当然,不仅仅是这里,很多古遗迹遗址,随着城市的开发,都重新拆除盖成了混凝土仿古建筑。</p>

完全没有了那种岁月留下的痕迹。</p>

说的保护文物古迹,不知道盖了新的房子是不是算是保护。</p>

或许这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吧!)</p>

看完石碑,他继续往里面走去。</p>

这里的建筑,主体是坐西朝东的,属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式。</p>

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为宫殿式。</p>

分卷棚、正殿、窑殿3个部分,勾连相接,可供很多人同时礼拜。</p>

在里面转了一圈,期间也有少数几人进来看了看就离开了。</p>

他们主要是站在那棵大楸树旁看了会儿树,摸了摸它,顺便张开双臂抱了一下。</p>

这棵楸树很粗,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勉强抱住。</p>

没看见清真寺的管理人员或者工作人员。</p>

在他准备离开时,终于有一个戴着回民帽子的人走了进来。</p>

这人年龄看上去五十岁左右,不像是回民,只是戴着回民的那种帽子。</p>

他的两只手里还提着很多袋子,袋子里面装了不少的东西。</p>

那些物品看上去很杂,有盘子、碗、茶杯,搪瓷缸子等瓷器、搪瓷制品。</p>

还有鞋拔子、刷子、烟灰缸、木刨子、麻绳等日常生活用品。</p>

作为经常在拆迁区转的人,看见他手里拿的物品,武元胜就知道,这些肯定是他去那些搬走了的人家里找到的。</p>

难怪他去了几家搬迁户家里没发现啥东西,看来是被他或者附近的其他人捡走了。</p>

不过被人捡走了也好,算是保护,要是不被捡走,到后来挖机扒了房子,一样破坏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