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这两个国家,都是农业社会。</p>
而在农业社会,有一条铁则,那便是农时不能耽误。</p>
作为农业社会,农时是极其重要的。</p>
因为,耽误了农时便意味着,一年里面,都可能没有粮食产出。</p>
在古代社会,粮食便是绝对的硬通货。</p>
战国时期,尽管各个国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货币体系,但是以物易物这种现象,依然还在频繁发生着。</p>
而众多交易物品当中,粮食可以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存在。</p>
而对于农民来说,粮食也的他们为数不多可以和其他人交换其他物品的东西。</p>
对于古代社会来说,你可以缺钱,但是不能缺粮。</p>
而现在的情况是,赵国把大量军队投放在长平战场,为维持军队西作战,又把大量民夫牵扯进了战争当中。</p>
赵国此时,或许暂时还不缺粮食。</p>
可如果,不尽快结束战事,那么,问题就大了。</p>
因为大量人力被牵扯在长平战场,赵国接下来的农时势必受到巨大影响。</p>
为什么秦国和赵国都选择在七月份增兵换将呢?</p>
这其实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有关系。</p>
战国时期的主粮是小米和大豆。</p>
而在北方,小米一般是六月份播种,在九月份到十月初这段时间收获。</p>
而大豆在北方的播种时间一般是五月份,而收获时间,同样是九月和十月份。</p>
如果这样一看,再结合长平之战的情况,那么,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赵双方选择七月增兵,并在不久后展开决战,是因为农时的缘故。</p>
长平之战是四月份开始的,此时,秦,赵双方虽然已经开战,但是,投入的兵力并不是特别多。</p>
可以说,先期的长平之战,秦,赵双方都没有倾尽全力,这是因为,四月份是春天,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需要进行春耕。</p>
在这种时候,就算要开战,也会尽可能减少影响,所以,秦国和赵国都没有选择倾尽全力开战。</p>
而是,只投入部分兵力。</p>
这样,虽然会有影响,但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动员能力,使的秦,赵两国是有能力维持这种状态的。</p>
而在七月双方增兵,则是因为,此时小米和大豆已经播种完毕,耕种已过。</p>
此时,正好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p>
所以,算上秦,赵两国完成粮食播种,并集结军队的时间,差不多便是七月份了。</p>
至于说,为什么要着急忙慌的发动决战,是因为,再拖下去,粮食的收获时间要到了。</p>
长平之战赵国换将的时间大约是七月下旬,赵军被围四十六天。</p>
也就是一个半月。</p>
长平之战结束时间大约是九月末,撑死十月初。</p>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的决战时间是八月份。</p>
如果赵国没有被击败,那么,按照赵国的预料。</p>
八月,赵国和秦国决战,双方花费一定的时间决出是胜负。</p>
不管长平之战的最后结果到底是秦国赢,还是赵国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