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车道:“为何他们一定要劫掠呢,大家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p>
司马青史道:“无非为了求存而已,你看匈奴人阵亡数万人,犹自不退;明明不擅攻城之战,却强要攻城,你道是为何?”</p>
李左车道:“听爷爷说是他们遭了旱灾,牧草大片枯萎,牛羊尽皆饿死,死的牛羊还引起了瘟疫。如果匈奴人不能打进雁门抢到粮食,到了冬天就会饿死很多人。”</p>
司马青史道:“不错,胡人久居塞北,夏季少雨,冬季多雪。无论是旱灾还是雪灾,都可能饿死他们。原本他们遭了灾无法生存才会到长城内来劫掠,后来他们发现劫掠所得比之放牧还要丰厚,没有遭灾也来劫掠,慢慢就养成了习性。”</p>
李左车道:“那他们就不能跟我们好好商量吗,我们不也需要他们的牛羊马匹吗?我们可以交换。”</p>
司马青史道:“胡人劫掠成性者,只因为劫掠所获太多。既可以强抢,何必要交换。你爷爷一向主张跟他们贸易,若是好好的跟他们说贸易,他们反而认为我们怯懦,只有把他们打得痛了,他们知道劫掠已经不可能了,才会安心与我们贸易。”</p>
李左车道:“那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跟他们一条心吗,总是要相互防备。”</p>
司马青史道:“很难,不过也不是不行。你看武灵王打败了林胡和云中,林胡云中以前也都是胡人,被打败以后诚心归附,经过几十年慢慢的自认为是华夏人了,完全融入赵国。林胡云中之民为中原牧马,中原用盐、布帛和粮食来交换这些地方的马匹,大家就是一条心了。”</p>
李左车道:“先生之意,只要胡人还要劫掠,胡人跟华夏人就难免有战争。”</p>
司马青史道:“所以兵法绝对不能轻易传给胡人。”</p>
李左车道:“我看大王子和慕容伯已经很服气了。”</p>
司马青史道:“东胡分为好几个部族,慕容部只是其中的一个部族,而且大王子也只是诸多王子中的一个,他们的立场并不能代表东胡的立场。跟东胡完全交心,道阻且长。”</p>
李左车道:“如果教他们种粮食,是不是能减少战争。”</p>
司马青史竖起大拇指道:“左车,你很聪明。胡人虽然彪悍,但是劫掠也是风险很大的行为,这一次匈奴人南下,折了十多万人,非二十年不能恢复元气。经过武安君的打击,若非生死关头,胡人也不会南下劫掠。如果他们能种粮食,他们南下的可能性又会大大降低。可惜草原之上并不适合农耕,胡人数百年来放牧,习性难改,并不愿意耕种,你看那林胡、中山,入赵已六十余年,虽自认赵人,仍以放牧牛羊为生。”</p>
司马青史复道:“左车,你天资聪颖,勇猛过人,更难得的是宅心仁厚,将来必成大器,不知你可愿随我学兵法。”</p>
李左车大喜道:“当然愿意,我爷爷说过,先生的兵法比他还要厉害得多。军师说鬼谷先生对先生也佩服得紧,我早欲拜先生为师,只是不敢。”马上跪下梆梆梆叩了三个响头,算是拜师了。</p>
司马青史也甚是高兴,从此在闲暇之时,司马青史就开始传授李左车兵法。</p>
人马歇了两日,将战死者掩埋,伤者救治。</p>
第三日大队又开始东行,至日暮之时遇见前方东胡援兵如风驰电掣一般而来,原来东胡王闻大王子与武安君使者遇险,派出族弟慕容犀领骑兵一万赶来相救。双方合在一处扎好营帐,慕容先与慕容伯来见慕容犀,备说前事。这慕容犀是东胡第一勇士,在慕容部族中,地位仅次于东胡王,便是其他部族首领见了,也甚是礼敬。是以慕容先身为大王子,对叔父甚是恭敬。</p>
慕容犀大吃一惊道:“司马青史果真如此厉害?”</p>
慕容先道:“确实如此,今次本以为必败无疑,不想司马先生几言即解了危局,且荀国忠所领骑兵军纪严明,进退有度,勇猛无比;以一敌二犹有过之。”</p>
慕容伯道:“前者大王子败于武安君之手,我道必是大王子轻敌所致,如今看来,大王子之军能全身而退,必是武安君手下留情。”</p>
慕容先道:“我于雁门四处闲逛,见得无数林胡之人在武安君治下,武安君一体公平对待,与华夏之人无异,并无偏颇。武安君欲与草原人共存之意可明矣。</p>
慕容犀道:“大王子是打定主意要跟武安君结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