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文举复出(1 / 2)

放下君臣虚礼,三人彼此相望,不胜唏嘘。记忆中的另外两人,永远年少,永远激情,永远蓬勃。</p>

可白发和皱纹,沧桑与疲倦,无不告诉三人,岁月渐去,纵使不认,还是老了。</p>

三人回忆过往,什么曾有的矛盾、摩擦、政见不合,都扔到了一边。让我们回到无忧无虑的年华,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p>

末了,擦一把嘴,整理一下衣裳,回到现实。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p>

翌日,朝会,仲封山和其他大臣都敏锐地感受到仲辽阔、秦左相和常右相的不寻常。</p>

“二儿不在了。”所有人以为大王要憋个大的,结果他只无头无脑来了这么一句。大臣们稀里糊涂,仲封山心里咯噔了一下,朦胧中似乎感觉到了什么。</p>

“四儿也不在了。”大臣们更糊涂了,仲封山开始流汗了——父王莫不是要旧事重提,对他下手?</p>

“四儿提出过的武举,办得很好。”</p>

太尉一职空缺,由动承制和司空烁炜代为上朝议事。司空烁炜在仲辽阔说完对武举的看法后,盛赞武举的好作用。回过神的其他大臣,也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p>

朝臣说话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仲辽阔看准时机,抛出了“文举”的想法。</p>

原本高谈阔论的大臣们,安静如鸡。谁不知道“文举”当时的步履维艰,甚至连提出概念的人都死了。</p>

没有人发表议论,秦左相和常右相适时表态,同时陈述“文举”的必要性。仲辽阔认真听着两位权臣的分析,不时点头。</p>

仲封山和余下朝臣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山呼明君,拥护“文举”。</p>

于是,蒙尘的“文举”被抬出来,亮瞎了很多人的眼睛。</p>

伯仲国的文举,由支撑起一国文治的两大权臣——秦左相和常右相做出题人和考官,试卷分为卷一和卷二,考生拿到的题目随机,录用者为前十名。</p>

文举一出,不能靠武举当官或出名的百姓,纷纷支持。由于是第一届,初作尝试的仲辽阔以及两位丞相都不清楚未来会如何发展。</p>

这就苦了两位丞相。</p>

自文举的初步实施举措出台后,两位丞相就多了很多“跟班”。除了正常的随从和手下,还有很多是准备报考文举的百姓。他们对秦左相和常右相亦步亦趋,琢磨两人的喜好,估测两人出题的方向,以及分析两人喜欢的文风。</p>

酒楼茶肆的说书人不再说故事,而是说两位丞相的家事。百姓们一边听八卦,一边记录,看对自己的考试是否有帮助。秦左相只有一位正妻,不纳妾不乱搞,所以影响不大。然而,风流成性、妻妾众多的常右相,就不好过了。</p>

为当官而疯狂的考生们,把常右相的破事都扒了个底朝天。扒也就算了,还造谣。要是某天常右相和一位女性,不管年龄,只要是说话了,都被传成常右相又要开花了。年龄小的叫宠妾,年龄大的叫续弦,总之,常右相被逼得都不敢出门了。</p>

仲辽阔瞠目结舌,很讲义气地给常右相多安排了人手,这才堵住了谣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