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盐枭被灭(2 / 2)

赚了一辈子钱,还没有好好享受,就被身后的上家直接超度去了西天。有命赚钱,没命花,双眼圆睁,直挺挺的倒于石砖之上。</p>

血液的汇聚,缓缓的向低处流去,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这是金钱背后的味道。</p>

次日,知府衙门发出一则通告:“长青地界,有意欲造反者,私自聚集党羽,然幸被百姓发现并举报,于昨日起军,使得不臣者被全部诛杀,无一人逃走,此乃我大梁之幸矣。”</p>

宋梁看到通告后,很是愕然,前有包拯遇刺,后有造反者,而这些造反者还是自己查到的盐枭,看来这知府有点道道,这是死无对证吧。</p>

上家也没想到,宋梁查的竟然如此之快,殊不知,这次尽灭盐枭,无疑是加剧了自己暴露的脚步。</p>

县令与那些参与贩卖私盐之人,在看到这则通告之后,无不如坐针毡、战战兢兢!他们深知,这一纸公文就如同一把高悬头顶之上的利剑,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落下,让自己成为刀下之鬼;又似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他们紧紧笼罩其中,令其无处可逃!</p>

此刻的他们,整日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生怕哪天东窗事发,遭到严厉的清算和报复。于是,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活得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到了极点。每说一句话,每行一步路,甚至连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反复思量,唯恐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马脚一露,项上人头便和大地直接亲吻。</p>

包拯在收到长青通告之后,心里暗暗有了一定的猜测,只是暗道:“好狠的心啊!”</p>

按着大梁律令,贩卖私盐虽然是重罪,但罪不至死,而那位背后之人,就这么以莫须有的罪名送走了如此多的人命。</p>

视人命如草芥,岂能为国之高层。包拯对待任何犯人,都是按章法律令定罪,不敢丝毫误差怠慢,像这种藐视国法之人,必定被包拯记在小本本里。</p>

梁山命案,由于证据不足,凶手全部自杀,信息量极少,包拯也是没有任何办法,深知这是背后之人为了留他在这里,而设置的诡计。</p>

一番思考之后,便以凶手可能逃往长青为由,向苏轼递交文书,说是去追查凶手,实则是要回到宋梁身边,从长计议。</p>

苏轼见文书之后,想也不想直接就同意了,因为宋梁给了包拯便宜之权,在牵扯到办案的事上,一切以包拯的言行为准。</p>

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包拯此行带上了关羽,为自己护航。经过几日舟车劳顿之后,上家的眼线看着包拯进入了长青地界,并在县衙安置。</p>

此时县令还未找到,不知所踪,整个县衙群龙无首,乱糟糟的。</p>

衙役们见包拯来了,就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一般,围着包拯汇报最近长青境内发生的事。</p>

宋梁得知包拯抵达长青县衙之后,也是第一时间来找包拯。</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