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石桌旁摆放着两个石凳。</p>
秦池与扶苏相对而坐,仆人斟上美酒,酒香四溢。</p>
与庭院中的花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p>
秦池端起酒杯,轻轻一晃,酒液在杯中旋转,散发出诱人的芬芳。</p>
“长公子,请。”秦池微笑着举杯示意。</p>
扶苏也端起酒杯,与秦池轻轻一碰,“多谢大庶长盛情款待。”</p>
两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举杯共饮,花香与酒香交织在一起,仿佛也融入了他们的谈话之中。</p>
秦池深知扶苏的来意。</p>
而他也早已准备好,要与这位年轻的长公子好好探讨一番关于历史规律与治国逻辑的深奥话题。</p>
“长公子想知道分封之弊,以及儒家学说,”秦池缓缓开口,“这自然要从宗周开始讲起。”</p>
“然而,我相信无论是奉常寺的博士们还是史官们,都已经对公子讲述过宗周的历史。”</p>
“你很清楚宗周的那些事情,不是吗?”</p>
扶苏点点头,他放下筷子,准备倾听秦池的讲解。</p>
秦池继续说道:“但臣今日偏偏不从宗周开始讲起。”</p>
“想要了解分封以及儒家学说,我们应该从历史规律以及治国的基本逻辑开始探讨。”</p>
扶苏的眼前顿时一亮,他感受到了秦池的独到之处!</p>
果然,大庶长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分封与儒家学说!</p>
他迫不及待地问道:“那么何为历史规律?何为治国的逻辑?”</p>
秦池轻啜琼浆,徐徐而谈:“历史规律,乃潜藏于错综纷繁史事之幽深法则。”</p>
“彼若游丝之线索,自古迄今,指引史途之变迁。”</p>
“至于治国之逻辑,乃基于邦国与黎民之深刻洞察,而构筑之睿思体系。”</p>
“其所图者,惟邦国之久安长治,黔首之安居乐业耳。”</p>
扶苏聆之,甘之如饴,深感秦池言辞之邃远与睿智。</p>
他心知,此访必将令其获益匪浅!</p>
秦池含笑而谈,言及分封之始末:“分封之制,其核心理念在于将邦国之疆土分授于众。”</p>
“得地之人甚多,或王室之亲族,或功臣之苗裔,抑或往古帝王之后嗣,皆可享此分封之荣,惟所封之地有广狭之别耳。”</p>
“一旦土地分授,实则此部分疆土已归诸侯所掌。”</p>
“然诸侯亦有必须恪守之义务,诸如缴纳赋税、出征助战、守卫疆界、听从君命,以及定期朝觐等。”</p>
“而在诸侯邦国之内,诸侯又将其所辖之地再度分封,且设立更为森严之等级。”</p>
“其中便包括贵族、士大夫等阶层。”</p>
“分封之制,其社会结构颇似下宽上窄的塔型,然此等结构,终将致使邦国分裂瓦解,乃其必然之果也。”</p>
言罢,秦池轻叹一声,目光深邃。</p>
扶苏闻秦池之言,心中顿时明朗。</p>
然又生疑惑。</p>
他思索片刻,方道:“大庶长所言极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士大夫,疆土层层分割,此中分封之制无疑。”</p>
“但是此又有何不妥之处?”</p>
秦池微微一笑,解答道:“分封之初,确无大碍。”</p>
“然你却忽略了一事,各地诸侯因此制而获自治之权。”</p>
“有人得地广袤,有人则仅得弹丸之地。”</p>
“封地丰厚者,自然会心生贪念,意图兼并弱小。”</p>
“周天子虽为天下共主,却无义务时时插手诸侯之争。”</p>
“盖因在分封伊始,周天子已将土地自治之权交于诸侯。”</p>
“若天子擅自干预,反会激起诸侯之不满。”</p>
“因此,诸侯间之纷争,周天子往往置之不理。”</p>
“而胜者则会兼并败者之地,致使其实力日益壮大!”</p>
“试问,当诸侯之势力、土地、军力超越宗周王室时,彼等还会对周天子保持恭敬之态吗?”</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