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棉瓜同收(2 / 2)

长安多丽人 废柴煮酒 3403 字 7个月前

“好了,既然你们两个已经收拾妥当,就先行出发吧!我们随后就到!”</p>

“对了,阿娘,我看家中也没什么适合小梅做的,想将她带到城外庄子上去帮忙,不知您意下如何?”</p>

“你自己带回来的人,想怎么安排都行。让她跟我们一起走吧!”</p>

梅香是绮梦阁出来的,曹氏本就担心有她在家里住着,会影响到家里郎君们的思绪。她正觉得这次全家出游是个好机会,可以把人不露痕迹地带到外头去。既不伤到小梅的颜面,也能让家里安稳些。现在刘绰自己提出来了,她自然答应得爽快。</p>

“好,那就劳烦阿娘了!”</p>

刘绰知道,曹氏虽然同情小梅的遭遇,对她绮梦阁的出身还是有些在意的。加上刘宅里,本就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小梅突然加进来,安排到哪里都不合适。跟着绿柳几人去饕餮楼表演在此等风口浪尖上,又太高调了。这才主动提出来带小梅去庄子上。棉花收下来,还要弹棉花、织布,或许在裁缝铺子长大的她能帮上点忙也说不定。</p>

可即便如此,曹氏还是想避免小梅跟刘谦有任何接触到的机会。刘谦十九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曹氏一心都是为了儿子的学业,实在无可厚非。</p>

于是乎,兄妹俩骑着马朝着城外的庄子疾驰而去。一路上风尘仆仆,但两人却都兴致勃勃。</p>

一到庄子,刘绰就忙着跟阿力、阿水、阿山几个工头领们了解采摘棉花的计划与进度。</p>

没过多久,曹氏领着一大家子人缓缓现身于庄前。众人望着眼前那连绵不绝、洁白如雪的棉花田以及满地圆滚滚、熟透了的大西瓜,都是又新奇又激动,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起来!</p>

刘翁也被搀扶着下了马车,他站在地头,又是惊喜又是感叹,“都说‘八水绕长安’。可今年大旱,一路行来,我看灞水和浐水都快断流了。百姓地里的庄稼长得都不甚好。没想到,咱们地里的庄稼却长得如此好!绰绰,这白茫茫的一片就是你说的从高昌来的棉花?你怎么想到在棉花地里种寒瓜的?你这一地两用,肥料也要用双份么?这寒瓜和棉花都是五月里收的?那你这庄子上有多少佃户长工,可忙得过来?”</p>

西瓜性寒,温凉解暑,在古代被称为“寒瓜”,也有称为“水瓜”、“甜瓜”的。唐代丝绸之路商贸发达,寒瓜又主要产自西域,慢慢的就有了西瓜的名字。只是有很多人还是更喜欢叫它寒瓜。</p>

刘翁是个懂行的,一口气问出来一大串问题。</p>

刘绰笑道:“祖父有所不知,棉花和西瓜都是比较耐旱的植物。我又命人在庄子各处打了几十口深井。灞水和浐水若是指望不上,咱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啊。这三百亩地都是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特别适合种西瓜。阿力,你去选几个熟透了的西瓜,抱到那边树荫底下切了,给大家解解渴!”</p>

“好嘞!”阿力应了一声,便忙活去了。</p>

刘绰又指着远处的棉田道:“那边的职田里,孙女套种的就是豇豆、芥菜、大蒜还有绿豆。长得也极好,这些既能放到市面上卖,咱们自家酒楼里也用得到。至于忙不忙得过来,您就更不用担心了。虽没佃户,庄子上却有昆仑奴和阿耶买来的那些饥民。咱们管吃管住的,这农场就是他们的家,干活可尽心了。我又从附近的农户雇了些采棉的长工,劳力如何不够用?”</p>

套种是一种先进的种植理念。棉花与西瓜等作物间作,可以改善棉田的生态结构,能够驱避害虫,减少虫卵,防止棉花被病虫危害,提高产量。</p>

这次,刘绰不是咨询的一号公务员。她小时候跟着祖父母回老家,就见过农民伯伯在棉花地里套种西瓜、绿豆、豇豆的。</p>

刘谦也道:“祖父,绰绰不仅自己经常到庄子里查看,还请了司农寺的博士们帮着改善种植技法呢。”</p>

不一会儿,红红的沙瓤西瓜便端了上来,引得孩子们一阵欢呼。大人们也纷纷夸赞这西瓜又甜又多汁。</p>

刘翁激动得双眼含泪,“这寒瓜咱们中原人不会种。从前,都是从西域来的。现在,河西道被吐蕃占了,商路不通,这夏日里的寒瓜就更金贵了。也就王公贵族吃得起,市面上几乎见不到了。绰绰,这么大的农庄,看家护院也十分要紧啊。”</p>

夏氏听了喜道:“这瓜如此稀罕么?那绰绰岂不是种了三百亩地的金子?”</p>

曹氏也道:“是啊,你这加起来可有七百亩地呢!”</p>

刘绰道:“庄子上的那些昆仑奴大都是从南边和西域各国被贩卖来的。棉花和西瓜,阿力、阿水、阿山他们都会种。至于看家护院,高远和陈烈他们帮着找了许多没有着落的退伍军人。别看他们多少都带着些伤残,可身手却极为利落,又见多识广。不仅能看护庄园,还会打井呢。庄上的深水井都是他们打的呢。”</p>

刘翁欣慰道:“嗯,很好,咱们的绰绰不愧是官身了。到哪儿都能想到百姓呢。”</p>

吃完西瓜,刘绰又带着大家去看种了豇豆的棉花田,兴致勃勃地向家人们介绍了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情况。</p>

刘翁摸着雪白的棉花,爱不释手,“这东西摸起来真是舒服!”</p>

余巧儿道:“祖父,绰绰说它又能织布又能做袄子呢!”</p>

刘绰笑着点点头,“等棉花收完了,我打算在庄子上建个纺织作坊,就近组织农户娘子们把棉花织成布,也能给他们增加一份收入!”</p>

刘谦兴奋道:“到时候,咱家的布就是长安城中独一份了!”</p>

曹氏看着一包包被运到仓库里的棉花道:“这么大的产量,得织出多少布来?万一城中百姓不认怎么办?”</p>

曹氏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在唐代的服饰面料当中,上等的当属丝织品,如锦、绫、罗、纱、縠等等;其次则有麻葛织品以及毛皮等材质。</p>

普通的百姓当然穿不起丝绸,低下阶层唐人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贫穷的老百姓,一般戴幞头巾子,穿粗褐衫,脚上穿履,麻履、线履、藤履、草履都有。好一点的人家,幞头、汗衫、外袍、裈袴,再配一双皮靴,这就是典型的唐人装束了。</p>

平民所穿服色除麻布、葛布本色外,男性以赭绿色和绿色为主,女性多是靛蓝、青黑等易染的颜色。</p>

“阿娘,物以稀为贵。棉布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身价自然也就上来了。只怕到时候都不够卖的。退一万步说,就是卖不出去也不怕,放在库房里,等冬日里做成棉衣棉被卖就是了。”</p>

“这东西能放到冬日里么?”刘蓉问,“现在摸着是很轻快,到那时不会就没这么软了吧?”</p>

“阿姊放心,是不是又轻又软,等到了冬日里你穿在身上不就知道了?”刘绰自信道。</p>

母女几个为棉布销路发愁的空档,刘谦早就趁着大家不注意下田了。</p>

孩子们看到后也觉得新鲜,一个个都跑去换了衣裳,抢着下田。</p>

陪着家里人游玩了一阵后,刘绰还要回城。午后,就要开市了。她要带着几车地里新鲜采摘的豇豆和西瓜回饕餮楼,然后等待昨晚的同伴与她汇合。</p>

坐在树下休息的刘翁看着孙女的背影,又是长长一声叹息,“要是我孙女能去前朝做官,老百姓就有好日子了。”</p>

夏氏也道:“我现在才明白,五娘子为何招郎君们喜欢。二郎、鹏举,还有德裕,才是真的有眼光。她一个女娘,却如此能干。多少儿郎都比不上。这要是让我操心这么多事,管着这么多人吃喝,早就不知道糊涂成什么样了。可你瞧咱们绰绰,她还能笑呵呵的。”</p>

夏氏说的二郎自然是指虞家二郎。</p>

“这就叫举重若轻,谈笑自若。”刘翁夸道,“可二郎的婚事也不能再这么拖下去了,芳儿来信说,后来给他寻了几个门当户对的姑娘,他总是不满意。这天底下像绰绰这样的女娘能有几个?鹏举是个死心眼,他怎么也这么轴啊?”</p>

夏氏道:“再有半个月,老二家的也就到了。等她们娘几个到了,再好好问问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