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专有名词(1 / 1)

琥珀纪

现今银河普遍使用的计时历法,由星际和平公司制定并推行。琥珀纪以「存护」星神的推定诞生时为元纪,以克里珀每次挥锤敲击为新一纪的启始。

由于克里珀挥锤的间隔不定,每一琥珀纪的长度存在较大浮动。以开拓历换算,1琥珀纪约为76~240年不等。

星穹列车重新起航时值琥珀2157纪。

开拓历

星穹列车使用的计时历法,据说继承自「开拓」星神阿基维利的家乡,孤绝世界「裴迦纳」。

开拓历为纪年体系,一年被分为十二月,每月长度不等。据说在许多阿基维利曾行经的星球上,仍延续使用该套历法。

虚数之树

「虚数之树」是现今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宇宙理论。

该学说将不同时空的不同世界比作树状结构:每一株枝干,都是一种世界存在的形式;每一片花叶,都是它们在时间维度中留下的现在与曾经。树冠因汲取时空维管中无主的虚数能量,而始终存在动态的结构——新芽生长,枯叶脱离,无垠宇宙中上演着无数的诞生与终结…将宇宙结构比喻为「树」,或许是一种将「虚数之树」视为生命的态度。

宇宙在「虚数之树」学说被提出之前,曾因其无法被观测的性质,被称为「虚空恒盲之物」;而学说诞生之后,人们便能借助想象勾勒其作用原理:无主的虚数能量,经过时空维管不停地奔流,在末梢形成了我们所认知的「星系」——即不可胜数的世界。而在世界与世界之间,就像树叶与树叶之间存在空间上的阻隔一般,是难以跨越的未知虚数空域。

博识学会一度认为天才俱乐部#2哈那德?庞奇率先提出了「虚数之树」的起源学说;反复审度虚构史学家的影响后,现在学界普遍认为#1赞达尔?壹?桑原才是首位提出者。

星际旅行

早在「开拓」星神阿基维利巡弋星海的古老岁月之前,人们已经将视线投入天穹之上的浩瀚银河。怀揣着对未知的无尽好奇,无数文明开始了星际探索之旅。但无一例外地,他们的尝试均以失败作结。

在天才俱乐部#1赞达尔?壹?桑原的「虚数之树」理论中:宇宙中充盈着神秘莫测的虚数能量。虚数将一个又一个星系隔绝,即使光在这种能量之中也寸步难行。因此,人类对星空的探索,往往只能停留在各自世界的边界,再难深入。同时,赞达尔也提出了一个构想:即若能掌握并运用虚数能量,人们就将掌握宇宙。在很长时间内,这都是一种浪漫化的空想。直到星神的令使出现,使构想成为了现实。

万界之癌

从某个时刻开始,诸派系开始关注同一种现象——在「开拓」创造的星际航路上,某些晦暗难明的物质扰乱了虚数能量的流向。就像是登山遇上了峭壁悬崖、远航遇上海啸漩涡……原本通畅的星际旅途变得危机重重、前途未卜。

这一现象极富侵略性,它以神秘物体「星核」的形式不断侵染相邻的世界——如同癌细胞一般在宇宙各处扩散。星际和平公司将其称为「万界之癌」,并警告星际旅客决不能心存侥幸:因为身陷「万界之癌」的世界早已经迷途难返,鲜有人绝境逢生。

人们对「万界之癌」有着诸多猜测,其中大部分与「毁灭」纳努克和「反物质军团」有关。这群宇宙毁灭者似乎常常与星核出现在同一处。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暂时不得而知。

裂界

「万界之癌」在诸界蔓延之时,名为「裂界」的侵蚀现象也在悄然滋生。博识学会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裂界」由「星核」催生,将接触到的事物与空间转变为特殊的裂界造物。造物普遍以侵蚀的形式存在,它似乎保有原型的记忆与习惯,但外在表现上则大相径庭,往往表达出强烈的排他性。研究裂界的学者警告称:被裂界侵蚀的物件与其原型应当视为毫无关联的两种存在,对其抱有的一切幻想皆会引致严重的后果。

除侵蚀以外,「裂界」还会记录被裂界接触事物的以太信息,与裂界本身保存的数据混合,产出一种经过嫁接的裂界造物。在每个被万界之癌侵蚀的世界里,无数遗器、裂界怪物、甚至被神秘分隔的异空间诞生在各个角落,人们仍在研究这一举动背后的目的。

令使

若将凡人禀受星神感应、掌握命途力量的行动看作激起一朵碎裂的飞沫;那么「星神」长驱伟力驾驭命途的壮举,就如同推动跨越峰峦的海啸。在这天悬地隔之间,少数蒙受星神垂青的凡人,也可在星神应许下汲取命途能量,卷起侵蚀海岸的巨浪,这种存在被称为「令使」。尽管他们并非完全听令于星神指派,但在世人看来,令使就是星神意志的代言使徒。

不同的星神对于令使的态度并不一致,因此力量分享的程度也天差地别。有的星神将令使视作自己的长臂延伸,慷慨地将命途对令使完全开放;也有星神无意创造令使,对世间争斗毫无兴趣;更有星神随心所欲,肆意而为。据说,「欢愉」阿哈会随机给予凡人命途之力,并随着心情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

命途行者

虔信者,战士,求知之人,迷途客…总有凡人于有意或无意间踏入由「星神」执掌的命途,从此成为践行其理念的「命途行者」。

「命途行者」们演绎着千百种不同的人生。他们随处可见,却又鹤立鸡群:区别于浑浑噩噩、立场飘忽的常人,「命途行者」受某种信条或自身欲望的驱使,踏上了志坚行苦的生命征途。

对于行走在自身执掌的命途之上的凡人,星神往往不闻不问。但祂们因赞许或悲悯偶尔投下的一瞥,却足以被追随者奉为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