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儿子这么说,崇祯帝脸上的担忧散去不少,沉思道:“但也不能大意,朕已经命令范志完提高警惕。”想一想又轻声道:“今冬建虏如果入塞,有多尔衮的压力,吴三桂还能率宁远军渡海攻击吗?如果不能,怕是要早做谋划啊……”</p>
朱慈烺没有回答,他知道,父皇并不是在问他,而是在提醒他。</p>
但他不会做其他的选择。</p>
渡海攻击,非吴三桂和吴三桂的广宁铁骑不可,其他人,都担不起这个重任,多尔衮的出现,虽然给宁远前线造成了一些压力,但除非建虏大军不入塞,而是围攻宁远,否则朱慈烺一点都不觉得,只凭多尔衮的一旗,就能拿下宁远。</p>
所以他并不担忧此事。</p>
他真正担忧的是,黄太吉好像已经开始在布局了……</p>
沈阳。</p>
崇政殿。</p>
黄太吉坐在御座上,正听取范文程关于和明国谈判的进展汇报。</p>
范文程的声音在殿中回荡。</p>
“我大清仁义,准许明国在松锦收敛明国士兵的尸骨,但明国却毫无大国风范,在释放我大清勇士的问题上,一直刁难,对于前多罗贝勒阿巴泰,更是紧咬不放……”</p>
黄太吉静静听着,脑子里却想起阿巴泰的那封信。</p>
前些天,礼亲王代善拿着阿巴泰的信,进宫见他,原本,代善对阿巴泰是很不满的,认为满达海初次出征,作为叔叔,也是老将的阿巴泰应该用心提点,而不是让满达海独自率军在前,以至于中了明军的埋伏,不过看完阿巴泰的信后,代善的想法微有改变,于是进到宫中,将阿巴泰的信呈给黄太吉。</p>
阿巴泰的这封信写的太好了,没有推卸责任,没有说自己在明国的苦难,只说痛苦的自责和兄弟情义--很明显,这是有高人指点的,虽然阿巴泰是用满文写的,但一定有明国的高人用汉文给他写过范文,阿巴泰估计是照着抄来的。</p>
“阿巴泰毕竟是太祖血脉,我们的兄弟,他被明国羞辱,我大清也脸上无光,如果可能,还是要将他换回来。”代善道。</p>
黄太吉不说话,他觉得大贝勒有点老了,心肠软了,阿巴泰岂是说换就能换回来的?明国狮子大开口,要换洪承畴和祖大寿,这样的条件,大清岂能答应?如果用战马,不说明国会不会同意,只是战马数量就一定会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在大清即将入塞的前夕,给明国战马,岂不是助长明军的实力?</p>
最重要的是,大清如果用战马赎人,那草原上的蒙古人会怎么看?他们在去年入塞中,也有不少的子弟被明国俘虏,如果大清用战马换人,他们岂不是也要跟随?那一来,大清威严何在?</p>
所以,阿巴泰是绝对不能换的,一匹马都不行。</p>
如果要救阿巴泰,大约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大清的铁骑,破关入塞,逼得明国不得不放人。</p>
但这种可能性极低,以大明“绝不低头”的刚性,大清再次入关之时,怕就是阿巴泰被明国枭首之日。</p>
也就是说,阿巴泰已经是不可能回来了,他的结局,已经是注定。</p>
同样,用战马换俘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的谈判,不过就是迷惑明国,拖延谈判的时间……</p>
这两点,代善已经想到了,所以才会有点伤感提出,希望能换回阿巴泰,留阿巴泰一命。</p>
黄太吉不能答应,只能沉默。</p>
代善没有再多说,转身离去。</p>
现在听着范文程的汇报,黄太吉又想起了代善离开时的背影,更想起了阿巴泰的那封信。</p>
阿巴泰的信,显然是被精心设计的,为的就是打动代善,同时显现他黄太吉的铁石心肠---今日是阿巴泰,明日或许就是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兄弟,但凡他们落到明军手中,黄太吉是绝对不会念及兄弟情义,而救他们一命的。</p>
黄太吉并不在乎别人认为他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为君者,本就应该无情,对明人的雕虫小技也毫不在意,不过阿巴泰的信,却还是让他警觉,意识到明人在小处都这么精心设计,那么在谈判中的陷阱,恐怕也不会少。</p>
又或者,明人会不会识破他制造和平假象、想要拖延时间的策略呢?</p>
除了亲到沈阳的两个明使,马绍瑜和袁枢之外,明国中枢的决策者,才是计划成败的关健。</p>
兵部,内阁,皇帝,这是黄太吉以前思索明国对策的三个单位,但现在却多了一个,那就是明国太子。</p>
明太子是最早提出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的人,并先行释放了祖泽润,若非明太子的坚持,明国怕也不会派出使者到沈阳来谈判。</p>
因此,明太子很有可能是此次谈判的实际决策者。</p>
从去年入塞之战就可以知道,明太子虽然年轻,但却有相当的城府和智谋,绝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p>
“明国京师可有消息传回?”黄太吉忽然打断范文程的汇报,问道。</p>
指的当然是派往明国的奸细。</p>
范文程一直躬着身子,这时就躬的更低了:“还没有。”</p>
黄太吉皱起眉头:“都四五个月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难道是失败了吗?”</p>
范文程不能回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