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霍去病接受匈奴人投降,结果中途有异动,他直接冲进去把匈奴王和部下隔开,随后将有逃跑意图的八千多人统统处死。</p>
卫青打得匈奴人到处乱窜,但在草原上很难打歼灭战,于是匈奴士兵逃跑,他们聚集地的牛羊、妇孺、奴仆会被全部劫掠回汉朝国内,带不走的统统烧了,走不动的就地处死,不让匈奴喘息。</p>
往后,汉朝使者处理外国纠纷事务更是离谱。</p>
有外国劫汉朝商队,使者直接单枪匹马进人家国王大帐里把国王砍了。然后回头对着下面蠢蠢欲动的文武和军队说“汉军将至,勿动,动则灭国”。</p>
结果下面没一个人敢动,风波就这么平了。足见那时汉军声威有多可怕,声威都是杀出来的!</p>
汉朝几个士兵在西域押送别国国王,路上怕人家趁他们睡觉时候跑了,觉得很麻烦,一商量干脆杀了国王带人头回去,大家都觉得他们做得很对。</p>
而且即便到了汉末,国内有很多忧患,帝国大厦摇摇欲坠,可汉军依旧追着西北外族的军队打,除了少数投降的,几乎被打到灭族。哪怕等到天下分崩离析,曹操一面和国内诸侯混战,一面还要抽空收拾北面外族,打得服服帖帖。</p>
所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朝历代附属国最多的时期,还不是后来一些王朝那种用钱和好处买来的附属国,稍微有是就跳反,而是真的被打怕了那种。</p>
后来的唐朝也对外用兵,但比起汉朝态度其实软化很多,所以如果唐朝是强盛开放,那汉朝就是铁血雄浑。</p>
而如今这些使节担心的就是景国在走昔日强汉老路,又是灭辽又是伐金,而且对金国不只是割地让城,削去皇帝头衔,臣服上贡,更过分的是毫不留情的羞辱,直接把人家皇后抢了。</p>
而且根据传言,李坏在中兴府处死了数万战俘,血流成河,人头堆得和城墙一样高,城外护城河都涨了水位。</p>
种种作为,太有当初汉朝那味了,难免心跳手抖,有些不安。</p>
纷纷争先恐后,上前庆贺,奉上珍宝,想在李坏这个杀神面前留下好印象,将来说不定能保命。</p>
皇帝很高兴,他看着那些战战兢兢的使者,觉得今日的目的达成了。</p>
李坏见状没说破,他是回不到汉朝老路的,那太难,需要数代君主的积累才行。</p>
汉朝能有那样的积威,运气也是一方面。</p>
刘邦、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汉朝一连串接连更替的掌权者,个个都是厉害人物,一代代人积累发展传承才造就强汉巅峰时期的盛威。</p>
以至于后人发出“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的感慨。</p>
这种概率太低了,很多朝代别说连着出那么多能人,就是连着三代不求牛逼,只要不拉胯就成的都难。</p>
当然,唐朝也做到了三代接力,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三代都算不错,也是一个累积发展传承的过程。</p>
除此之外就寥寥无几。</p>
李坏只有一辈子,想达到汉朝那样的盛威,在他这辈几乎不可能,只能盼着子孙后代争气。</p>
下方只有辽王耶律大石神色又是欣慰,又是落寞,似乎很复杂。</p>
李坏大约能猜出一些,辽国最后的公主嫁入景国,那几乎等于告诉天下人,辽国国祚,并入景国,从此之后,大辽真的没了。</p>
如此耶律大石的念想也算断了大半,欣慰的大概是耶律雅里终于有了归宿,不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p>
宴席上,李坏专门去敬了耶律大石一杯酒,他点头,欣然接受了。</p>
耶律大石此人,一身堪比传奇,他虽是契丹皇族出身,却不应身份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反而自幼勤勉好学,力争上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