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这也太抠了(1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1905 字 4个月前

翌日,代表团去了香江中文大学进行交流,这里面临吐露港,依山傍海,树木鸟类繁多,人文气息浓郁。</p>

跟与社会贤达、名流社交吃饭比起来,大学里的氛围让代表团成员们更加放松。</p>

交流会是在中大图书馆举行的,香江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相当于一般大学的中文系或者中文学院,其中有不少当年由内地来到香江的教授。</p>

按理说内地作家代表团来中大进行交流,应该是新亚书院的教授们接待。</p>

但因为政治理念原因,这些新亚书院的教授们并未出面,接待内地作家代表团的是中大图书馆馆长颜达威博士。</p>

他是英国人,说的是英语和粤语,普通话很普通,用普通话做个开场白,作家们听的一头雾水。</p>

最后还是换成了英语,然后由代表团随行的WS人员进行翻译。</p>

代表团在颜达威的带领下在校园和图书馆里参观了一番,然后又在图书馆的会议室里举办了一场小型交流会。</p>

交流会上来了不少学生,如今香江的年轻人跟后世不太一样,许多人对于国家是有认可度的,因此交流会进行的十分愉快。</p>

林朝阳在会议上还见到了两个眼熟的面孔,一问才知道是前年去燕大访问的学生。</p>

交流会到了尾声,是学生们与内地作家们交流的环节,林朝阳受到的关注和提问是最多的。</p>

他的《梵高之死》由香江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虽说没在社会上引起多大的反响,但在文化界,尤其是中大校园内却很有影响。</p>

在场不少学生甚至是拿着中大出版的书来的,交流会后这些学生围住了他索要签名。</p>

本来交流会结束,代表团应该离开了,因着这样的意外,大家不得不在原地多等了几分钟。</p>

金莹站在人群外,又是一脸羡慕,“还是朝阳受欢迎啊!”</p>

代表团一行十几位作家来到香江,其中大多数人在香江都是默默无闻的,毕竟两地这些年文化交流不多,一般内地作家的作品根本不会在香江发表或者出版。</p>

真正意义上因为名声或作品而受到礼遇的,就是林朝阳、肖军和叶君健三人。</p>

肖军和叶君健是因为年纪大,出名早,那些年国内和香江的文化交流还很通畅,香江文化界和岁数大一些的老读者对他们都不陌生。</p>

而林朝阳在代表团中却是个例外,他是代表团里新时期以来唯一一位在香江出版过作品的作家。</p>

作品影响力不算大,但却收获了一波高质量的读者。</p>

“别着急,你才多大。等写出了好作品,以后也可以出版到香江来,有这样的读者。”</p>

邓友枚笑呵呵的鼓励着她。</p>

金莹和他说笑了两句,心里却对邓友枚的话不以为然。</p>

出版和受欢迎是两回事,以后她的作品也许会在香江出版,但想要达到林朝阳这样受欢迎的程度,却并不容易。</p>

因为方才交流时,金莹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学生在谈到《梵高之死》时都提到了这部小说的“另类”,与他们印象中内地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很不一样。</p>

不仅内容写的是外国艺术家的事,表现形式和手法也很新颖,似乎是更符合这些年轻人的口味。</p>

她想,这也许才是《梵高之死》在这些学生当中受到欢迎的原因。</p>

说话的功夫,林朝阳应付完了热情的中大学子们,与大家汇合。</p>

然后代表团又来到了香江大学进行访问,大家先在学校吃了顿饭,下午的场面几乎是香江中文大学的翻版。</p>

代表团傍晚回到酒店,正吃晚饭时,酒店服务人员找了过来,说前台有人找林朝阳。</p>

林朝阳表情疑惑,跟肖军说了一声,由WS人员小钟陪同来到酒店大堂。</p>

等在这里的是一位梳着油头的斯文中年,见到林朝阳,他先是自我介绍了一番。</p>

“我是董桥,如今忝为《明报》总编辑。今天是受查先生的委托,来给您送份礼物的。”</p>

董桥开口介绍一提“明报”,林朝阳立刻就知晓了他的来意。</p>

两人寒暄之际,林朝阳忍不住打量了董桥两眼,这位可不是一般人物。</p>

董桥除了是一位资深的报人,同时也是作家,专攻散文。</p>

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渊博隽永与情趣灵动,在后世的华人文学界备受推崇。</p>

董桥的创作生涯开始于七十年代,如今在香江、湾岛等地的文学界已经有些声望,只是名气并不比他身为《明报》总编辑的大。</p>

他是金庸的忘年交,自80年受雇于《明报》,几年以来已然创下了不俗的成绩,以总编辑的身份收获百万港元年薪,一直是香江新闻界为之津津乐道的话题。</p>

在林朝阳打量着董桥的时候,董桥也在观察着他。</p>

董桥说他今天是帮金庸送书来的,可这种小事金庸怎么可能会劳烦自己的左膀右臂呢?实际上董桥来是自告奋勇。</p>

“林先生,我对您可是神交已久啊!”</p>

董桥在《明报》工作,与香江中文大学也有联系,当初《梵高之死》由中大出版社出版时,他还曾收到过一本样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