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两年没见过他了,他带着人到处转,一边在各地督促官府办学院,一边收集各类人才,这两年,大赵各地方的官学快速普及,都是端王的功劳。”</p>
“小四现在也这么能干了啊,不错!”谢文渊由衷地赞了一句,又好奇地问谢晋,</p>
“办官学,还特别设立女子学院,地方财政有这么多银子?那些普通百姓能上得起学?就算交得起学费,能买得起课本,用得起纸张和笔墨吗?</p>
我知道你想普及教育,可干这事需要大量的银子。</p>
本来是办好事的,可到了后面,地方官府为了做出政绩来,为了完成考核,又成了变相地压榨百姓。”</p>
谢晋听他这么说,不禁笑着挑挑眉,“你不是对这些民生建设的事情不感兴趣吗,怎么也详细地问起来了?”</p>
“我关心这些,还不是怕你太膨胀,导致决策错误,最后害得我的飞机造不出来。”</p>
谢文渊开口说道。</p>
谢晋没想到是这个理由,十分无语地看他一眼,可还是解释道,</p>
“地方官学还有女子学院的建立,并不靠地方财政,而是靠所在地的世族还有商户的支持。</p>
尤其是商户们,朝廷新规允许他们的子弟也可上官学,参加科举,这就极大促进了他们捐银子的积极性。</p>
基本上,每个地方的官学和女子学院都无需官府掏银子,靠募捐的银子就足够了。</p>
至于纸张和书本的昂贵,几年前,在叶太傅的建议下,造纸术还有印刷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造价在逐年降低。</p>
现在书本的价钱比之前便宜了一半还多,纸张的价钱更是之前的四分之一,而百姓的粮食收入又是在提升的。</p>
所以,一增一减,一个普通百姓之家负担一人的求学是可以的。</p>
(/29253/29253935/15624724.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