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远侯世子,西境军统帅沈渊因泄露军情,被判通敌之罪,于午门外被斩首。行刑一日,刑场周围数万人围观,据说,屠刀斩下之前,一身囚衣的犯人背脊一直挺得笔直,脸上也无任何情绪,大刀挥来那一刻眼睛甚至都没有眨过。</p>
吴文春、梁轩、胡迈等人流放的家属被下旨召回,每人补偿千金,男女经过考核后皆可优先入朝为官。</p>
因大宣早已废除株连九族之刑,沈渊父系亲属免去抄斩之罪,但仍不免受到牵连,定远侯爵位被收回,沈渊的父亲沈炽及家中几名男丁被判流放,母亲和其他女眷充入掖庭。</p>
沈氏一门所有官职在身的人皆被免去职务,只除了因国事需要,尚在源沧江南岸备战的抚国大将军沈荨。</p>
念在沈氏一门忠良无数,前定远侯沈焕与夫人也在八年前寄云关一战中双双阵亡,沈渊的祖父祖母并未受到波及。</p>
沈渊的姑母,当今太后沈绮自愿被幽禁于太陵,再不理政事。</p>
诏书下达后,宣昭帝在朝上令内阁拟定继位人选,朝臣惶恐不已,痛哭流涕,齐齐下跪恳请皇帝收回成命,更有清流一派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并递上万民请愿书。</p>
国难当前,宣昭帝勉为其难,不得不顺应民意,于沉痛中继续担起一国之君的重责。</p>
早春二月,源沧江畔仍然春寒料峭,江面上的薄冰也还未融化,然而两岸的山峦重峰,却已隐隐约约现出了一点绿意。</p>
再过不久,这星星点点的绿意就将染遍重山遍野,再次以博大而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包容环抱这片天地,让饱经沧桑的大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p>
肆虐的北风不知不觉已悄然而退,东风正在酝酿,所有人都知道,一等积雪融化,残冰消去,对持在两岸的大军就将爆发一场大宣建朝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事。</p>
而北归的大雁,横亘的群山将会见证这场大战,大地不久又将沉默着抹去所有的硝烟与疮痍,重现隐隐青山迢迢流水。</p>
这一战,又不知将有多少忠魂埋骨于此,化为沃土滋润这片土地。</p>
大江南岸的朝廷军大营里这日出奇的安静,只有遍山的军旗不时于风中发出呼呼喇喇的翻飞之声。</p>
除了岸边值守的哨兵,所有的将士都密密麻麻地跪在高高低低的坡地上下,最高的一处山坡上,已经设起了一处大的祭坛,红毯铺在泥地上,是这片肃穆暗沉的广阔军营里一道灼目的亮色。</p>
国事缠身的宣昭帝特意抽出了时间,带着幽居太陵的沈太后和几位重臣赶到了这里,亲自主持为西境军所有捐身沙场将士而举办的盛大祭奠仪式。</p>
这其中,有八年前牺牲的西境军骑兵和关内守军,也有三月前在寄云关内外不敌西樊联军而壮烈牺牲的将士。</p>
是祭奠,也是誓师。</p>
这个阴冷的清晨寒风肆虐,浮云万里,广袤的天地一片肃杀而静默,对岸的樊军饶有兴味地注视着这边的情形,个别人甚至拿起入关后抢掠来的,为数不多而极珍贵的千里镜,观看着这场对岸的盛会。</p>
浮冰还未融化,不然趁这个机会攻到对岸,想必会将对方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有将领暗暗想着,不无遗憾地咧嘴笑了笑。</p>
对岸的奠仪好像已经开始,有几个孤孤单单的小黑点正在那红毯上移动,以缓慢得像蚂蚁一般的速度向上爬去,没过多久又停了,久久没有再挪动。</p>
樊军中爆发出一阵嘘声,无趣地散开了。</p>
沈太后吃力地爬到山坡上段,停下来握紧手中的拐杖。寒风侵入浸着冷汗的颈后,她打了个冷战。</p>
“母后?”前头的宣昭帝转过身,立即将手伸过来:“朕扶您。”</p>
“哀家还没老!”沈太后狠狠剜了他一眼,没接他递过来的手,也挥开了身边侍女的臂膀,喘着粗气挣扎着向上爬。</p>
山坡并不高,红毯也并不长,然而最后的几步于她而言却像是用尽了全部的力气,当她终于站到祭坛前的香案边时,裙下的腿抖得像筛子,喉咙像被一只手扼住,气喘吁吁呼吸困难。</p>
也许我真是老了……</p>
她暗自想着,努力挺直背脊,试图不让别人看出她的窘态。</p>
然而所有看见她的人都明显地感觉到,这位多日未曾露面的太后,衰老的速度竟是一日千里。不再大权在握的她重新出现在众人眼前时,看起来竟然与不久前还端坐朝堂上的她判若两人。</p>
精美的发饰盖不住斑白的发,繁复的宫装掩不住佝偻的身形,或许权力对她来说是保持青春的一帖妙药,随着手中权力的消逝,她的威严和旺盛精力,也一同一去不返。</p>
沈太后嘴角扯出一个笑容,看着正在香案前点香烛的皇帝儿子。</p>
她知道他为什么非要劳师动众地带她来此,而且强硬地要求她亲自为所有西境军的亡魂燃香祷告。</p>
这是在提醒她,八年前的四万骑兵和三万守军的死是她一手造成。</p>
我既然做了,就不会后悔。就算在这七万亡魂的祭坛前,我也不害怕。</p>
沈太后心里想着,不无讥讽地瞧着皇帝的动作,他已经点燃了香烛,正在点手中长长的三注线香。</p>
她挪开了眼睛,往对岸瞧去。</p>
高处的位置视野开阔,她的目光从对岸的敌军军营上掠过,落在远方。</p>
旷极辽远的天空下,壮阔山峦于薄雾轻遮中隐现绿意,这恢弘连绵的山带衬得对岸的敌军军营如此渺小,其间蹿来蹿去的人也如碌碌无力的蝼蚁般可怜又可笑。</p>
她感慨着,下一刻思绪却又一窒。</p>
长天无尽江山万里,然而这江山不再是她的江山,青山如故臣民如新,然而这臣民亦不再是她的臣民。</p>
沈太后在这一刻感到了锥心的疼,尖利的刺痛像利剑一般刺入她的心脏,令她脸色陡然发白,再支持不住摇摇欲坠的身体。</p>
她眼睛向上一翻,整个人晃了一晃,朝后栽倒。</p>
沈太后的晕倒在祭坛前制造了一点混乱,很快几名内侍冲上来,将她架着搀扶下了山坡。</p>
沈荨远远地瞧着,心中既无悲也无喜。</p>
她的手轻轻探入怀中,摸到那硬邦邦的帅印。调动军队的虎符在陆年松处,但作为沈家人,她知道她也该把这枚帅印交出。</p>
她之前一直不交帅印,是为了便于指挥和训练这支军队,而现在所有准备都已就绪,整支军队的冲锋、包抄、回撤和阵型变幻都已炉火纯青,可以不再单单依赖一个人的领导。</p>
每名将领都对这次决战的战术、阵法变化烂熟于心,并且能依照形势作出机动的应变和指挥。</p>
朝堂上有人对她拒不交出帅印的行为颇有微词,督查院的御史更是上了好几道奏折,但不仅宣昭帝保持沉默,驻扎在大江南岸的朝廷军上下,也不约而同对此事保持了一致的沉默。</p>
但今日是时候了。</p>
她已经做好了安排,即使没有她的带领,这支军队也必能勇猛无畏地击溃那支此前战无不胜的敌军骑兵。何况她虽然不再作为统帅带领他们,但她仍会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和他们一起上阵拼杀,冲在队伍的最前线,直到燃尽身体里最后一滴血汗。</p>
早在得知八年前的事很大可能与沈家人有关,而她并未改变自己追查下去的决心时,她其实就做好了因受牵连而无法再掌帅印的准备。</p>
但没有关系,只要还能在战场上挥洒热血,和她的将士们一同奋战,只要不战死,她可以再建军功,再搏杀出自己的未来。</p>
她望向祭台下方,那里站着吴文春的一双儿女。他们在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涯和暗无天日的掖庭劳作中坚强地活了下来,挺到了父亲沉冤昭雪的这一日。</p>
知晓当年之事别有玄机后,沈荨想方设法打探到了他们的去处,暗中把饱经风霜,正处于困苦交加中的两人保了下来,并没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p>
如今看见两人精神饱满,身姿挺直地站在坡地下方,她略微感到了一丝安慰。</p>
阴霾的天空下,祭奠仪式于瑟瑟寒风中开始了。</p>
宣昭帝衮服冠冕,在礼官的唱诵下在香案前进了香之后,又朝着西北方向稽首而拜,三拜后他起身,展开袖中一卷亲自起草的悼文,徐徐念道:</p>
“陌上蒿草荒,天遮生死决。征途夕风烈,归路群山悲。戟沉铁衣碎,血尽风云黯……”</p>
皇帝清朗而沉稳的语声缓缓传开,祭坛下有礼官复述,数十丈开外再有人复述,由此保证祭文能传到军营的每一个角落,跪在地上的每一名将士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
因此宣昭帝念得很慢。</p>
“……平沙浩无垠,长夜风淅沥。残旌覆白骨,鹫鹰啄荒茔……”</p>
皇帝的语声微微哽咽,但是经过一道道的传递,到了远处时复述出来已经没有了什么起伏,然而这些字句仍然扎入每一个人的心头,在他们心中掀起或急或缓的风浪。</p>
方圆数里的偌大军营悄静无声,只有一声声祭文的唱诵声高亢而嘹亮,压过了猎猎风声,回荡在这片天地间。</p>
寒风从每一名跪在地上的士兵身上拂过,带起铁甲下的衣角,扬起零散的发丝。</p>
所有人的脸上都是哀痛而沉重的神情,既为牺牲的将士,也为或许将步上他们后尘的自己。</p>
“……雄师卫河山,千秋累世代。忠魂永长存,山川定不忘。朔望北风尽,布奠觞酒倾。”</p>
宣昭帝念完,自一边礼官奉上的托盘内,拿起一樽清酒,高高举过头顶。</p>
所有人抬起头来,注视着高地上方伫立在阴蓊天空下的那抹明黄身影。</p>
皇帝抑扬顿挫的语声再次传开。</p>
“朕常抚衿长叹,亦常夜深难寐,然错已铸就,尘埃早已落定,非人力可挽回。朕今日便在此,对数万英魂、对长天、对山河、对吴将军遗孤、对我大宣的每一名将士发誓——只要我大宣王朝存续一日,这样的事永不会再发生!”</p>
祭台下吴文春的幼女悄然抹去眼眶中溢出的泪水。</p>
沈荨垂眸一瞬,抬眼望向天际,长睫上也沾了细微水珠。</p>
若英魂真不灭,父亲母亲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刻,心中也定会倍感安慰。</p>
(/32572/32572832/4680523.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