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一贵一贱交情见(1 / 2)

低眉成欢 花愁 1531 字 2个月前

让人先稳住福全,庆王和丁惟继默契十足,抬步往书房而去。</p>

两人一路无话,进书房,关严房门,这才开口。</p>

庆王:“我先去宫里探探底细,再做打算。”</p>

丁惟继阻拦:“若没传召,王爷如何入宫?只怕要被韦氏扣一个以下犯上的罪名。”</p>

庆王一拍脑袋,懊恼道:“一时情急,倒忘了这茬。”</p>

懊恼归懊恼,如此紧要时刻,是绝对不能坐以待毙的。</p>

若万岁爷果真在今夜宾天,只怕韦氏掌了遗训,明日便要册立新帝。</p>

这等紧要关头,不往前凑便会被排挤,甚至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p>

扶苏便是先例。</p>

皇室宗亲当中,只他们一支血缘最为亲近。以后定会被韦皇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迟早除之。</p>

庆王如此一想,遍体生寒,拧眉想了会儿,问丁惟继道:“你安排在陇右和朔方的斥候,近来可传过什么消息?”</p>

丁惟继摇头:“无有异动”。</p>

陇右、河西、朔方三路大军,呈三角形固守在西北方向,如一柄箭镞,锋利无比,外邦小族自是不敢主动招惹。</p>

再加上这十几年,朝中韦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韦氏子孙也都眼高于顶,傲慢得很。</p>

丁惟继却是不同,他时刻小心谨慎,放出去的斥候,没有八千,也有五千。</p>

既有放到异国他乡的,也有安插在陇右和朔方两处的。</p>

那两处有个风吹草动,不过半日,便能传到丁惟继的耳朵里。</p>

他捋了捋胡须,道:“那两处若是早有准备,必定不会如此安静。况且我们此次入京,虽然低调,也有一千多人马,他们却也没什么反应。”</p>

庆王点头,附和道:“早有传言,陇右和朔方两军,贪腐为患,军心涣散。看来,并不是没有根据。”</p>

既然那两处没有牵扯进来,其余的事儿便好说多了。</p>

庆王重又恢复信心,“看来今日之事,只是韦氏兄妹的冲动之举,并不像是筹谋已久的行动。”</p>

韦皇后看似宽宥,实则心胸狭窄,极为善妒,对潘贵妃早就恨之入骨。</p>

韦国舅贪财好色,急功近利,小肚鸡肠,定是在御前被庆王揭了短,恼羞成怒,一时泄愤之举。</p>

庆王气得咬牙。</p>

这等小人为祸十多年,真乃朝廷的损失,社稷之祸。恨不得抓住他们,千刀万剐,犹不解恨。</p>

闭门造车,总是不行的,庆王派人出去打探消息。</p>

丑时前后,派出去的人回来报告,平常围着皇城巡逻的金吾卫,今日人手加了两倍。</p>

三千人马把皇宫围得水泄不通,连个苍蝇都飞不进去。</p>

金吾卫的上将军,乃是国舅之子,名唤韦世泽。禁卫军如同韦家人,第一个调遣的便是他们。</p>

由此看来,此举必是韦皇后所为。</p>

庆王转念一想,又问:“城门呢?”</p>

“城门不见异常,街使如旧,左右巡使也如旧。”</p>

庆王一拍手,激动万分。</p>

“如此看来,京兆府那头目前还未牵扯进来。”</p>

“王爷跟京兆府尹关系如何?”丁惟继问。</p>

“颇有渊源,只是近些年不大走动。”庆王感慨道。</p>

皇帝上位不够光明正大,最怕朝中官员接近庆王,甚至有意无意,明示暗示,让人孤立他。</p>

庆王也有自知之明,主动跟其他人疏离冷漠,很少亲近。</p>

哪怕政论、谈吐极为投缘,也鲜少走近。</p>

他跟京兆府尹高大人的关系,便由此断了。</p>

先帝正值壮年那会儿,众皇子还未陷入皇权争夺的漩涡,除了读书功课,很有些各自的爱好。</p>

那时庆王曾起过一个文社,每月举办两场聚会,广邀好友,美酒佳肴,吟诗作对,好不热闹。</p>

高大人乃是状元之才,文采冠绝天下,连先帝对他都刮目相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