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后再椅子上坐定,一直躬身请武后入座的太子,便迈开步子走到御座的右侧面对群臣站着。
武后微微抬了抬手,用威严而低沉的声音向众臣道:“平身吧!”
众大臣一齐谢恩起身。完成这样一番礼仪后,早朝才算正式开始。
在早朝上,宰相,六部尚书和大将军等,在朝廷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官员,都会出现在这样的朝会上。因此,各省各部都会将重要,或是一些悬而未决的事情,在早朝上提出。
这些事情,通过众大臣的讨论,最后,由武后拍板决定后,便能立刻实施,节约了许多时间,自然也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带来的麻烦。
袁一在没有参加早朝之前,以为早朝一定是一派极为和谐的景象,大臣安安分分地禀告朝事,然后,高坐在御座上的皇上,乐意就询问一声大臣们的意见,不乐意就懒得问,直接通过,或者,毫不客气的驳回。
大臣们,就算觉得皇上的决定糟糕透顶,在朝堂上战战兢兢的他们,只能欣然接受。
袁一对早朝的这种看法,几乎可以代表寻常人对早朝的理解。可当袁一身临其境,发现早朝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早朝上提出的问题,原本就是一些棘手的问题,所谓棘手,就是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给其他人带来麻烦,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利益。
譬如,兵部提议加大军饷的投入,那么,就意味着户部要筹措这笔资金。如果,当年的国库还有盈余,就可以直接调拨这笔资金。如果没有盈余,那么,户部就要想法筹集到这笔资金,他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增加百姓的赋税,或是,提前收取赋税。
这样一来,吏部就会不干了,因为,只要朝廷同意了户部的方案,最后,执行的肯定是各州县的官员。不管是增加赋税,还是提前收取,可定会引来百姓的不满,他们不配合,有任务在身的官员可能采取暴力征收的手段,这样,各种弹劾,各种检举就会如雪片般飞来吏部,或是刑部。
更有甚者,一些不奉公守法的官员,可能趁火打劫,向百姓收取额外的赋税,以便中饱私囊。或是,在赋税所得大量银两,经过一层又一层地官员收归国库时,肯定有人会打银子的主意。
等到这笔钱真正到达国库,肯定会缺斤短两,到时,肯定无法按时将这笔资金划拨给兵部,户部会要将责任推卸给吏部,而吏部将情况禀告朝廷,而朝廷就要派遣刑部去调查是谁动用了这笔银子。
刑部只要接到这样的案子,凭借以往的经验就知道,能够把脏手伸向这笔银子的人,肯定不只有小鱼小虾。刑部一网下去,果然捞到了一些大角色,自然,这些大角色身后的大靠山,就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段找上门来。
如此,刑部就要面临两个选择,第一,冒着得罪“大靠山”的风险,将大角色交给朝廷。第二,交出一些小鱼小虾,等待为平息众怒的朝廷,判自己一个失职之罪?
如此下来,不管是户部,吏部,刑部都难独善其身。
所以,在早朝之上,各部各省为了防范于未然,对于那些可能危害到自身利益,或者会招来麻烦的提议,必定会据理力争,让提议无法通过。
遇到这种情况,有利害关系的两方,时常争得脸红脖子粗,有时候,一些好事的大臣也会在一旁敲边鼓,让这样的争执愈演愈烈。多数情况下,几个大臣吵吵嘴,再由武后调停,大家各让一步,事情就这样谈拢了。
可有时,还可能遇到一些极端情况,两拨政见不同的大臣,为了各自职责机构的利益争得难解难分,最后,争执变成了辱骂,辱骂变成了推搡,推搡演变成围殴。
这时,在这个有着大唐政治中心之称的含元殿,这群在世人眼里有着呼风唤雨能力的云端之士,竟变得如同市井小民一般,拿着手中象牙笏板撒泼,互殴起来。
要知道,在朝廷的当权者中向来以文臣居多,而且,他们能够混到需要参加早朝的级别,不说花甲老人,可至少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像袁一这样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因此,当这群又老,又弱的文臣打起架,战斗力绝对达到了可笑的程度。像什么抓头发,扳手指头,甚至,连扔鞋砸人这样的伎俩都被用上,时常以高雅之士自居的他们,打起架来就像一群被惹急了的泼妇。
在这几次的早朝中,袁一就遇到过这样的“群殴”事件。当时,袁一微微有些醉意,看到朝堂上有人打起来,他还以为是自己眼花,紧接着看到有一群人打起来,他才知道这不是眼花。
当时,他心想,这些人敢在含元殿的朝堂上,当着武后面大打出手,肯定是活腻了。
这样想着,便抬头去看端坐在高座上的武后,只见她一脸平静,没有半分恼怒,她冷眼旁观朝堂上的混乱,好似这都与她无关。她招呼过一旁的孙满贵,低声向他说了几句,便起身往一旁的侧殿去了,留下一众大臣,任他们在大殿撒泼互殴。
如果说大臣们的大打出手,让袁一看傻了眼,那么,武后的这番举动,着实让他感到吃惊。据他了解,武后向来都是一个,每时每刻都散发着威武气息的强悍女人,遇到这样挑衅她威严的群殴,不可能表现得这么软柿子。
可不管怎么样,朝廷大事不关他的事,武后强硬也好,软弱也罢,更不关的事。因此,他便漫不经心的席地而坐,玩味看着这场闹剧要闹到几时。
这时,太子李显见武后去了侧殿,他便满脸慌张地围着御座转了几个圈,而后,看了看近前的金吾卫,想要命令他们上前阻止这场混乱。可刚想开口,举棋不定的他又看了眼通往侧殿的小门,心想,武后没有出动金吾卫阻止混乱,这样做肯定有不妥之处。
这样想着,他便不敢轻举妄动。他犹犹豫豫地走下玉阶,来到打得热火朝天的大臣面,想要出言阻止他们,可又没想好要说什么。正他进退两难之时,突然,看到席地而坐的袁一,便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得,来到袁一身边,低声询问道:“袁兄弟,这里都乱成了一锅粥,这该如何是好?”
袁一抬头看了眼满脸焦急的太子,起身道:“娘娘都去了侧殿,以目前这种情况来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做才恰当。不过,您是太子,还不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听到这番鼓励,李显总算有了些底气,他挺直身子走到互殴的大臣中,一扬手大吼道:“住手!通通给本王住手!”
听到这样一吼,又看到站在殿中的太子,扭打在一起大臣纷纷停手,面面相觑,偌大的突然变得鸦雀无声。
可这样的沉默并没有持续多久,刚才争执的两拨大臣见李显出面调停,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将争执的问题抛给李显,希望他能够替自己主持公道,驳回对方的提议。
李显向来不擅长处理朝廷大事,现在,大臣们将这个连武后都觉得棘手的问题抛给他,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问题处理妥当,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考验。很遗憾是,他没能圆满完成这个考验。
看着李显被这一群滔滔不绝,又如狼似虎的大臣围在中央,不停向他讨要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比一个着急地让他尽快做出决定。看着他挺直的身子,渐渐被周围的这些压力给压弯,他额头上生了豆大的汗珠,他原本底气十足的声音,变得结结巴巴起来。
看着这些,想到方才李显叫的那声“袁兄弟”,袁一知道,他是时候出手,帮这个兄弟一把。
这样想着,袁一走上前,挡在李显身前,看了眼身边虎视眈眈的大臣,用极为平静的口吻道:“这些是你们的问题,不是太子的问题,你们该自己解决。”
大臣见新来乍到的袁一,竟然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冒出来,还人模人样地指责起他们。他们都不由得怒火中烧,指着袁一的鼻子道:“这不是你能够管的事,一边呆着去!”
袁一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别误会,我可不打算管你们的事。你们这些人里,有的是尚书,有的还是中书令,难道连是否需要户籍改革都拿捏不准,还要请太子拿主意吗?”
大臣们互相看了眼,最后,老成持重的中书令开口道:“不是我们拿捏不准,而是我们对改革实行的细节有些分歧,希望太子替我们拿主意。早朝本来就是一个集思广益,解决朝政大事的地方,如果郡王要好的提议也可以告诉我们,不过,郡王虽然沙场立功无数,可对户籍恐怕知道的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