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次是能找到人的,无论是‘原着作者’还是‘改编作者’,再‘佚名’就不合适。
斟酌一番,决定情怀一下。
原版署名。
问题又来了,莫名的两个人太怪,谁是蒲松龄啊,谁又是曹雪芹啊?再说了,终究不是原着。于是稍稍调整,前者‘柳泉居士’,后者‘悼红斋主’。
这算笔名。
说到笔名就想到超级有名的一个,这次不是‘鲁迅’,是‘兰陵笑笑生’,写了一本书,创造了古今第一淫妇潘金莲。
那个经典啊!
嗯……
潘姐儿:那里的泼皮破落户,又在念叨老娘?!
感觉又被骂了,连忙收一收。
不对。
为什么都要说‘又’?
略略略。
然后是稿酬、印量和定价。
稿酬这一点,无论是老朱还是宋廉等人,最初都觉得没必要。能把文章登在这种官方杂志上,就是天大荣幸,你还想要钱?
朱塬坚持。
非常非常有必要。
老朱也没坚持。
确定的稿酬,大概按页算,一页一贯,简单明了。
老朱觉得有些多,朱塬还是坚持。
老朱就没坚持。
于是,这一次……除了写序言的某人没稿酬,其他都有,总计150余贯,其中不足一页的各种豆腐块,就按照字数比例进行分配。
再说印刷。
老朱特意吩咐,调集了上百刻字匠人,初五定稿之后,平均每人才一张多点的刻量,只是两天,凋版就迅速完成。
最初计划是印刷一万本,朱塬详细询问后得知,一套凋版,这里当然是上好的,最多甚至能印刷两三万册。这就是说,如果只印刷一万册,剩余的凋版‘耐久’就浪费掉了。
斟酌之后,决定加印。
朱塬希望第一期创刊号尽可能多一些,这样,哪怕很多很多年后,也会有留存。
只要有留存,就会成为一份话语权。
朱塬希望千百年之后,哪怕不可避免再次改朝换代了,这一段历史,也能被人铭记,无法再随意扭曲篡改。
不过,加印的话,也不能全都再用上好的宣纸,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普通的皮纸或竹纸,成本降低到只有宣纸的三分之一,计划印到凋版不能再用为止。
至于定价。
朱塬不打算赚钱,但如同稿酬一样,还是坚持要求加一个定价。得到老朱批准的结果是,精装版,300文。简装版,100文。
某人提出的‘299文’和‘99文’被驳回。
耍弄机巧,大可不必!
当然,虽然定了价,印刷出来,主要是免费分发到各省府州县。
目前大明拥有的‘县’数量已经破千,因此,即使印刷三万册,平均每个县也只能分到三十本。
实际当然不是如此。
朱塬只计划平均每个县分发10本,也就是精装部分。
多余的,看情况。
就比如,既然定了价,当然也会进行公开贩售,允许各地书商批发,销往各地。
朱塬还近水楼台地给自家的‘致用斋’添了一份营生。
卖书还是很能提升格调的。
总之,无论如何,这年代,不求利润的话,根本就不会存在图书积压之类的状况。
如此直到冬月初十。
大明洪武元年科举试卷批阅完成的同时,不断印刷出来的《大明月刊,在老朱亲自命令之下,通过官方驿站系统,正式传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