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颍川访才(2 / 2)

惹到李基,可算是惹到铁板上了!</p>

而郭嘉本就是一个不起眼的旁系,且早早就已经投到了刘备的麾下。</p>

此番郭嘉返回郭氏,同样也发生了一些既愉快又不愉快的事情,那便是郭氏将郭嘉完全从旁支之中划了出去,彻底与郭嘉撇清了关系。</p>

颍川原本乃是整个大汉首屈一指的文化圣地,吸引着无数士子从其余州郡千里迢迢地赶来颍川游学。</p>

郭嘉相信刘备的未来,相信说不准今后吴郡郭氏比阳翟郭氏要更加辉煌。</p>

两人衣着皆颇显朴素无华,出身显然不是什么颍川世家。</p>

“主公,纵使颍川士人不愿为主公所用,今后吾必让他们有跪地求于主公之日。”</p>

为了尽量避免外界误会刘备集团敌视世家,就算是带些颍川世家的吉祥物回吴郡放着,在舆论与名声上也是有一定帮助的。</p>

尤其是“仁德书院”渡过初期阶段,李基在尽取洛阳藏书且准备将改良纸张与“活字印刷术”放出来的情况下。</p>

“当世最贤,已在吾之左右,吾又岂会有丝毫不自足?吾之遗憾,那便是未能为子坤寻几个分担压力的人才罢了。”</p>

“还有……”</p>

“那便是子坤先生已是主公赖以为心腹臂膀的谋主,不少世家子自知竞争不过子坤先生,可又由于子坤先生出身寒门,他们自恃出身亦不愿屈于寒门之下。”</p>

且刘备不忘亲自到帐外相迎,如此的礼遇,更是让那两个士子面露受宠若惊的感激之色。</p>

然而,就如同袁氏的门生故吏关乎着袁氏在大汉的地位一般,颍川世家的私学所招收的士子,同样也关乎着各个世家的地位与影响力。</p>

士为知己者死!</p>

“有子坤这言,备无虑也。”</p>

纵使颍川之中同样不乏有识之士,颇为看好刘备今后的发展,但是碍于家族的整体立场,他们也不可能自行投靠刘备,否则必然会导致家族私学被其余私学合力排挤。</p>

“不知二位如何称呼?”</p>

即便颍川郡之中同样有着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认为“仁德书院”制度远比私学要来得先进,积极地联系颍川各地世家共同建立一个“颍川书院”。</p>

且有着东观藏书,纵观大汉……</p>

旋即,对于颍川世家已经不抱希望的刘备,也不再沿途拜访知名世家,而是准备让大军加快行军速度离开之时。</p>

四世三公的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假,但天下士子却少有与颍川毫无关连的,这让过去的颍川地位几乎是无可动摇的。</p>

很快,颍川世家就会明白双方的教育资源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p>

随着颍川名声日盛,世家逐步壮大,郭嘉明显感觉到了整个颍川郡开始固步自封,有眼无珠之辈确实不在少数。</p>

而感受着向来平淡从容的李基此刻一副锋芒毕露的锐气,刘备却是觉得心中郁气顿消,笑呵呵地说道。</p>

如此推心置腹,又从来不吝以军政大权相托之主,何其罕见也?</p>

只是还不等李基开口,刘备就先一步继续说道。</p>

“待基返回吴郡腾出些许空闲来,一方面大力发展仁德书院,一方面基亦到仁德书院之中担任一讲师,亲自为主公教导挑选一些可用之才,必不教主公今后无有可用之才。”</p>

不,纵观全球,也断然没有任何势力的文化底蕴将比刘备集团来得更深厚。</p>

不过郭嘉并没有准备将此事说出来向刘备讨些赏赐之类的,而是直接将此事直接埋在了心底。</p>

与私学那抠抠索索地将一份竹简交给士子们慢慢刻写的教育相比。</p>

作为颍川世家望族之最的陈氏,最是抗拒书院的形式,甚至曾公开宣称“祖宗之法不可变,书院形式无须多少时日必成藏污纳垢之所”。</p>

“当然,奉孝不在有眼无珠之列,纵观颍川,恐怕便是奉孝的眼光最好了。”</p>

双方见礼后,刘备看着这两个士子刚刚及冠的稚嫩外表,并没有轻视的意思,温声询问道。</p>

说到这里之时,郭嘉顿了顿,然后略微轻咳一声,接着说道。</p>

这一日,却是有着两个士子打扮之人在临时营寨正门出现,递上拜帖欲求见刘备。</p>

尽管郭嘉这一笔注的重量,在郭氏看来比蚊子腿都尚且不如。</p>

其中一个身材略显高大壮实,与军中壮士可相提并论的则是徐庶;</p>

另一个身材矮小瘦弱不少,脸色有几分蜡黄,面露老实之相的则是石韬。</p>

不过此刻的徐庶与石韬无疑还是籍籍无名之辈,刘备更是不可能听说过他们,所以在他们自报家门后,问道。</p>

“二位此番来访,莫非是欲投于备的麾下?”(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