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个不同就是,大明的适龄劳动人口,非常的多。</p>
因为元末乱世,导致了人口大量减少,所以在洪武开国,天下安定以后,百姓开始大量的生育,而朝廷也是鼓励这种做法的,毕竟劳动力越多,能够种田的人就越多,现在属于是人少地多,人是越多越好。</p>
经过了二十四年的生育以后,现在大明的人口,已经来到了一个人口红利时期,洪武开国后诞生的婴儿,现在基本上都到了成年的年纪。</p>
工业革命发展工业,需要的就是成年劳动力,有了成年劳动力,干嘛还要搞童工?毕竟童工的劳动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而且非常容易生病,就算是很便宜,其实性价比也不划算。</p>
再加上大明作为农耕社会,只要家里稍微有点积蓄,都一向是鼓励小孩子先上私塾念个一两年的,就算没有积蓄,在宗族管理下的乡村,也会上族学试一试,是不是读书种子,看一看就知道了。</p>
毕竟对于大明的普通家庭来讲,让孩子走科举这条路,其实是最容易改变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命运的,只要家族里这么多孩子,出了一个进士.不,甚至不需要进士,一个举人就够了,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因此而改变。</p>
正因如此,大明的乡村里,宗族才会普遍设有族学,而且朝廷也是鼓励小孩子读书的,弄了社学等等学校,包括书本、就读、食宿等费用,都有相当的扶持,没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让自己家孩子去当童工。</p>
而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时候,是没有这种社会上升通道的,如果不去做工,那连地都没得种。</p>
大明的小孩,第一选择是读书,第二选择是种地,第三选择才是做工。</p>
所以,英国工业革命没有安稳的外部环境,也没有足够稳定的社会上升通道,劳动人口也不足,失地农民更是大量涌入城市,才会导致那种情况出现,而大明的情况,则比英国要好很多,就不需要顾虑这些问题。</p>
工厂招工,光是直隶的青壮年劳动力,就根本用都用不过来,哪还轮得到童工?</p>
毕竟,现在大明有六千多万不到七千万的人口,而直隶就是人口密集区之一,人口占比大概15%左右,也就是将近一千万的人口,光是京城都有上百万人口,青壮年劳动力在直隶足有数百万,可以说是遍地都是。</p>
嗯,地狱笑话,人口结构极为年轻化,因为年老的基本都在二三十年前的乱世里死完了。</p>
而大明现在无论开设多少工厂,显然都无法达到让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状态。</p>
因此,根本就不需要开展工业革命,所需要的人力的问题,只需要专心于赚钱就行了,而同样作为目前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军事工业能力上面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大国,大明就像是十里坡剑神一样,刷到了满级还没出新手村,大明的力量足够保证它慢慢探索并且统治整个世界的主要航路。</p>
所以,海贸,还是海贸!</p>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海贸的利润确实令人眼馋,如果能够不动摇大明的根基,不让百姓四处移动的话,那确实可以作为大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p>
“确实如此。”朱元璋也点头赞同:“海贸的发展对于大明的繁荣至关重要,但如何推进,还需要仔细谋划。”</p>
“路引的事情”朱雄英提了一句。</p>
“如果只是直隶范围内,其实好动,毕竟江北的淮安、扬州,以及江南诸府,一向都是联系紧密的,西面的安庆,南面的徽州,百姓也都往京城跑,如今只是扩大一些,放宽在直隶范围内的路引限制,不仅是有利于招工,也有利于百姓往来。”</p>
对于这件事情,朱标持肯定态度,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稍微放开一些,只有正面影响,没什么负面影响。</p>
朱元璋沉吟片刻,问道:“那依你们来看,放宽到多少合适?”</p>
朱标说道:“安庆和徽州到京城是六百里,淮安和凤阳到京城是四百里,苏州到京城是不到五百里,松江要远一些。”</p>
“路引先放宽到三百里合适一些,西面和南边没有太大的流动需求,如果只是商人的话,诸如徽商,他们都是自己能通过分段运输来解决的,而江北其实人口本来就少,再加上淮河现在虽然水患隐患比较大,但土地总归是种的过来的,不适合大量南下,所以来京城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东边镇江府、常州府,以及北边的扬州府、庐州府。”</p>
从京城的情况来看,就是朱雄英说的这样的,而且这也仅仅是从京城的角度来分析,直隶的路引制度从一百里放宽到三百里,所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京城,比如一个松江人,原本可能去常州府就需要路引,但现在就不需要了,极大地简化了出行成本,但是如果他想要到江北或者京城去,那他还需要路引,这是为了避免大范围流动。</p>
同样,对于安庆人来讲,他虽然不能向西去湖广,但他向东的谋生空间,也同样增加了,而江北的凤阳府等地广人稀的区域,这样来讲,也同样解决了他们出行不便的问题,毕竟他们以前可能都没出府多远,就得办路引,因为江北的府,面积是远大于江南的府的,一百里根本不够用。</p>
这样的话,稍微放宽了一些直隶的路引制度,但同时对于大明的其他地方没影响,能够促进京城和江南的发展,弊端是极小的,益处却很大。</p>
“那就三百里吧,既然要改,若是二百里反而有些鸡肋。”</p>
朱元璋对于这件事情,看得很开,大明的路引制度虽然是他设计的,但实际上类似的东西古已有之,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大明的百姓成为流民,可过度的控制人口流动,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眼下既然需要在直隶稍微放开,那朱元璋也没什么犹豫的人用术,不是术用人,政策制定出来都是为了实现一些目的的,如果当下的目的更重要,那就要适当修改,为当下的目的服务。</p>
放宽路引限制,让青壮年人口适当增加流动性进京做工的事情决定好了,朱雄英又说起了接下来的事情。</p>
“还是之前的那件事。”朱雄英继续说道:“考虑成立一个皇室投资公司,效仿元朝的泉府司,归属于内廷管理,将负责接管拆分出来的行业,并进行类似皇庄的投资。”</p>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讶。</p>
朱标开口道:“英儿,你的想法很大胆,不过,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引起朝野的议论,说朝廷效仿王安石,与民争利?毕竟北宋王安石变法,做的其实也是类似的事情。”</p>
“不是一回事。”</p>
朱雄英微微一笑,解释道:“时代不同了,商业也需要变革,这些被拆分的行业,能有今天的独霸地位,其实说实在的,本就不是商人们凭自己‘努力’得来的,而是依靠朝廷的支持和特权发展起来的,现在也不是说把他们所有的产业和财富都夺走,只是让他们将其中的一部分,交割给皇室下属的公司进行经营,避免行业出现独霸交割一部分产业,对于商人们来讲确实是损失,但对于百姓们来讲,有什么影响呢?一个行业有适当的竞争,对于百姓才是好事,不会让商品的价格过高。”</p>
朱雄英的话没有说的太透,但其实朱元璋也听明白了其中没说的东西,那就是对于皇商们来讲,其实交割一部分产业,跟他们时不时地被皇帝搞摊派,是没有区别的。</p>
就算这些产业全都在他们手里,朱元璋需要用钱了,或者觉得他们肥了,一样是会搞摊派的,他们敢拒绝吗?肯定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就比如当初沈家作为江南首富,被“捐赠”了不少京城城墙一样,朱元璋的摊派,有的时候是直接让他们自费去干工程,解决一些朝廷暂时没有人力物力去解决的问题,也有的时候,那就是直接收钱,相当于定期薅羊毛,而这个定期的频率,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心情,以及对钱的需求程度。</p>
“重农抑商”这四个字,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不服从摊派,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家族都要跟着败落下去,皇帝想要动一个商人,办法简直不要太多.甚至不要特意去想什么办法,一句话就已经足够了。</p>
还是那句话,你不想当这个皇商,有的是大商人想当,虽然会有遇到摊派导致资金链断裂,整个家族走向绝境的情况,但大多数时候,朱元璋薅羊毛都是比较克制的,不会无限度地把皇商们薅秃了。</p>
所以很多商人,想要登顶,想要突破现有的无形约束,都很想跟皇室搭上关系,毕竟成为皇商,简在帝心,除了有了商业以外的出路,更重要的,就是能够肆无忌惮地扩张,继而在某一个或者几个行业,形成独霸。</p>
因此这个逻辑是先有皇商,后有独霸,眼下皇帝不打算让皇商独霸了,很多皇商的反应,反而是如释重负。</p>
虽然皇帝不会说,也永远都不会明说,收走了他们的一部分产业以后,就不搞摊派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依照朱元璋和朱标的行为模式来判断,这种摊派行为,在皇室的投资公司能够自己造血盈利以后,一定是会减少减轻的,还是很注重吃相的,不会把场面搞的太难看。</p>
嗯,这种行为好像看起来不太容易理解,那如果理解为工业化起步初期,没收国内外资本的资产用来发展工业,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点?</p>
“如今朝廷需要更加公平地分配资源,推动商业的健康发展,这种事情也是免不了的,而且,还是要给予这些商人一定的补偿的,不需要朝廷出钱,给个政策就行了,让他们在海贸领域拥有优先权,下次下南洋的时候,让他们派船只带着货物一起跟着,这样他们也能从中受益。”</p>
“这样安排倒是妥当。”朱标点了点头:“不过,如何确保这个类似泉府司的机构能够不出现贪墨和滥权的问题?”</p>
朱雄英早有准备,他解释道:“目前是考虑参考泉府司的经验,皇室只负责监督账目和不法行为,获取收益,其他的还是交由聘用的掌柜们负责,这些人按照业绩来分红。”</p>
其实就是引入股份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皇室投资公司由皇室出资成立,拥有公司的最大股份,但具体经营则交由职业经理人负责,这些职业经理人需要具备丰富的商业知识和经验,能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p>
同时,内廷充当了监事会的职责,对掌柜这些“职业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运作符合皇室的利益。</p>
这就相当于,皇室是董事会,聘用来的掌柜们是职业经理人,而内廷则是监事会。</p>
至于谁来监督内廷,这是一个好问题,不过暂时解决办法都不理想。</p>
这跟东厂监督锦衣卫,西厂监督东厂,内行厂监督西厂的逻辑是一样的。</p>
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说道:“强扭的瓜不甜,咱虽然可以直接让这些商人献上产业,但终究是面子上不好看,也没这个必要,这件事情还是要看看商人们是个什么意见,要是都觉得不想出海,那现在国内的东西,倒也不必去大动。”</p>
朱元璋对于施政的想法,都是比较谨慎的,一般来讲,没有定好的东西,可以去折腾,而定好的,最好就不要乱改了。</p>
正因如此,朱雄英关于皇室投资公司的提议,才已经被搁置了两次,不过这第三次,随着海贸情况的改变,应该就要通过了。</p>
(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