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言,若是皇子不遵训诫,仙师出手教训自无不可,只需勿伤及根基便可。然而前提是仙师需理直气壮,名正言顺。</p>
朱标的每一句话皆直指人心,宋濂作为太子师,不敢正面挑战他对大明江山合法性的质疑,或是公然咒诅大明皇朝的国运不及前朝蒙古。</p>
紫霄宝殿内的氛围一时陷入僵硬的沉默之中。</p>
宋濂回过神来,无法向朱标发作,便只能将满腔愤怒倾泻到其他几位皇子身上。</p>
“尔等几位,统统给我到殿外罚立!”他手中戒尺重重击在案台上,愤慨之情溢于言表。</p>
朱标微微侧目,看见朱元璋的身影仍在暗处,便接着说道:“师父,此举似乎有些过了吧。诸位弟弟一片丹心求道,你如此做法无异于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p>
“太子殿下,老夫身为师者,弟子顽劣自当有权施以教诲。课堂之上喧哗吵闹,确有失修行者的庄重礼仪。即便你是储君太子,也不能阻挠老夫教育那些不听教诲的弟子!”宋濂满脸愠怒地回应。</p>
毕竟朱标的威势犹存,宋濂最终也只是让几位皇子罚站,未曾对他们动用戒尺施以体罚。</p>
此刻,宋濂心中涌起阵阵凄凉之感。他自幼精心教诲、寄予厚望的太子,并没有按照他设想的道路成长。</p>
这是朱标读书生涯中首次展现出与其截然不同的观点。</p>
果真是皇家血脉,太子朱标确实继承了朱元璋的魄力与决心。</p>
朱樉虽心中不满,却也不敢违背师命,只得闷闷不乐地走向殿门。</p>
老三赤松、老四燕王与老五周王见二哥迈步出门,也只好跟随离开。</p>
原来,是大哥为了他们免受责罚,只是罚站之事他也无话可说。</p>
就在朱樉行至门口之际,突然停下脚步,震惊不已地低语:“父皇,您怎会在?”</p>
赤松、燕王、周王闻声纷纷向外看去,只见朱元璋那威武雄壮的身影矗立在外,面色严肃。</p>
糟糕!</p>
宋濂见到朱元璋的身影,脸色亦是一变,紧张地道:“陛下,您怎么亲自驾临了紫霄宝殿?”</p>
“哼,如若朕不来此,又怎能得知大本堂之内发生之事!”朱元璋冷哼一声,语气森然。</p>
宋濂立刻俯首跪地,凄然言道:“尊上,微臣此举实乃出于对皇家后代的福祉考量啊。”</p>
朱标见此情景,便悄无声息地踱至老朱身畔,低声禀告:“父皇,儿臣深知先前所提愿望殊为不易实现,然而父皇教诲儿臣等研读经史典籍,便是要汲取历代朝政兴衰的经验教训,以此确保我大明江山绵延千秋万世。”</p>
“即便我们清楚前方的道路艰难重重,身为朱氏子孙,我们也应当勇往直前,无所畏惧!”</p>
“说得好,标儿!你说得太好了!”老朱闻听此言,激动地拍手称赞,“宋濂你看,咱标儿说得多么深刻啊!”</p>
宋濂无奈地起身回应:“殿下所言极是,亦望我大明能汲取历代王朝覆亡的教训。”</p>
“微臣明白诸位饱读诗书的士子仍旧难以忘怀蒙元覆亡之痛。然则鉴于诸位的赤胆忠心,朕也不便苛责于你们。”朱元璋因长子的卓越表现而心情愉悦,“不过蒙元已灭,无可挽回,你还是应更多地专注于如何更好地教育好皇家子弟才是。”</p>
“唯有将皇家子弟教导得宜,才是真正惠及天下黎民百姓之举,亦不负你读遍圣贤经典的初衷。”</p>
“微臣领旨!”宋濂尽管心中存有异议,但表面上仍是毕恭毕敬地答道。</p>
朱棣好奇发问:“父皇,您让我们汲取历代王朝覆亡的教训,可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啊。”</p>
宋濂已然挺直腰板,回答道:“四皇子殿下,实则万变不离其宗。究其根本,皆因佞臣窃权,帝王昏聩,民间怨气沸腾,最终致使朝代更迭。故此微臣期望未来的大明朝廷,无论帝王抑或藩王,皆需亲近贤臣,远离宵小之徒!”</p>
众人豁然开朗,纷纷点头深以为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朱标与朱元璋会轻易被人说服。</p>
老朱深谙古籍,深知并非每个朝代的覆亡缘由皆与元朝相似。</p>
“标儿,你如何看待此事呢?”朱元璋有意将话题引向朱标。</p>
朱标略微停顿后,沉吟道:“父皇,还有恩师,儿臣也有一些个人见解。”</p>
围观众人均精神焕发,亟待倾听这位太子的高见。</p>
宋濂亦微微抬首,期待聆听这位储君将会发表何等深刻的见解。</p>
土地兼并确乎是一大症结所在,但在明朝初期还不甚突出,而在明朝晚期则成为历史上最为棘手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