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1 / 2)

在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唐朝时,纸张的使用已经开始普及。</p>

不过最早的雕版印刷术,也是在公元700多年的唐朝中期才被发明出来。</p>

至于毕昇改进的活字印刷术,已经是宋代的事情了。</p>

这时候的唐朝,也有书籍出售。</p>

不过卖的都是手抄的书籍。</p>

由于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也导致了贩卖的书籍也非常贵。</p>

大概2000字左右的一本书,价格就要一千文左右。</p>

一般百姓家庭是消费不起的。</p>

不过,李秋的芙蓉书院,已经是将活字印刷术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里。</p>

印刷成本极其低廉。</p>

一本普通梁祝故事书的印刷成本,百文不到。</p>

利润颇为可观。</p>

在李秋的吩咐下,还是以往的老规矩。</p>

卖给普通百姓的梁祝,是简配版。</p>

每本打五折,三百文钱一本,上面带着芙蓉书院特有logo。</p>

而面对贵族阶层的金银丝线精装版,则是清一色的桃木匣外包装。</p>

在书的最后页,还配了梁祝的曲谱,非常有收藏和纪念意义。</p>

售价,一两黄金一本。</p>

对于百姓阶层来说,这三百文一本书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p>

在当时,怕是三百文连书的成本都够不上。</p>

这一定又是李秋王爷大发善心,给长安城的百姓们送福利来了。</p>

这种书买到手,就是占了一个大便宜。</p>

因此,来排队买书的百姓们,拥挤的差点把墙给挤塌。</p>

以至于京兆府都派了大批的衙役,侍卫前来维持秩序。</p>

而对于那些贵族阶层来说,一两金子就能买一本精装版书籍,也不算是很贵。</p>

尤其是李秋印刷的书籍,非常干净,字体优美。</p>

让人赏心悦目。</p>

更重要的一点是,梁祝这曲子,太好听,太高雅,太出名了。</p>

眼下谁家买到了精装版书籍,不一定会脸上贴金。</p>

但若是谁家没有这本书,那可是一定要被客人嘲笑,这家没品位,没实力。</p>

渐渐的,这芙蓉书院出品的精装版梁祝,已经成为了长安贵族阶层的标配。</p>

而在出售的过程中,李秋也是处处制造着这两版书的区分度,辨识度。</p>

300文一本的柜台,人挤人,队伍排出去老长。</p>

可一旁的一两黄金一本的柜台,窗口数目较多,人数相对较少,基本上交钱直接可以拿到书。</p>

这样一来,也让那些贵族阶层非常有优越感。</p>

就这样,连续的一个月时间过去,买书的拥挤现象才渐渐有所缓解。</p>

其中精装版梁祝,卖出去了三千多本。</p>

不少是被山东,关陇那边过来的士族给买走的。</p>

而普通版本梁祝,走量了六万册。</p>

李秋的纯利润就达到了三千多两黄金。</p>

端的是一本万利。</p>

同时,自此之后,梁祝的故事,也深入了人心。</p>